书评丨《曾国藩传》——学廉洁从政思想

来源:南县科学技术协会 作者:谭宏 发布时间:2023-08-15  点击数:

  湖南湘乡荷塘二十四都白杨坪,一个青山绿水环绕的小山村。这里住着一户姓曾的人家,据说,他们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曾参的后代。嘉庆十六年(1811年)深秋,一代廉臣曾国藩就出生在这个家庭。

  曾国藩何许人也?如果您想了解曾国藩,那我推荐您看看《曾国藩传》。这本书写透了曾国藩的一生——他如何脱颖而出,又如何在巅峰时保全了自己。晚清人才济济,曾国藩一开始并不起眼。然而凭借知人之明的眼力、审时度势的远见、临事不乱的定力、熬过绝境的坚忍,乃至关键时候的心黑手狠,曾国藩在腥风血雨的时代中脱颖而出,成了拯救大清的“中兴名臣”。在权力巅峰时,他主动交出大权,裁撤湘军,英雄自剪羽翼,成为历史上既功高盖主又保全自己的极少数人物之一。

  我认为,在曾国藩身上,您可以看到一个人的意志力所能达到的最高高度,同时更应该学习他的廉洁从政思想。

  曾国藩对廉洁从政的重视。曾国藩身处晚清内忧外患的败局,鉴于当时满清政治黑暗、吏治腐败所引发的严重后果,曾国藩对当时官吏的廉洁问题是高度重视的。对于国家和政权而言,曾国藩认为吏治腐败、官吏鱼肉百姓是造成民心涣散的重要原因,而民心一旦涣散,则将导致大乱亡国。曾国藩认为廉洁对于个人也是非常重要的,他意识到只有做到廉洁,才能在下属面前树立威信,得到拥护爱戴,各级官员才不敢怠慢。曾国藩办理团练初始时就说:“自度才能浅薄,不足谋事,唯有不要钱,不怕死六字时时自矢,以质鬼神,以对君父,即借以号召吾乡之豪杰。”在带领湘军作战的十多年里,曾国藩始终能做到以身作则,借此希望以自己的廉洁影响幕僚和属下,从而形成清廉的风气。“盖凡带勇之人,皆不免稍肥私囊。余不能禁人之奇取,但求我身不苟取。以此风示保属,即以此仰答圣主。”

  曾国藩的廉洁从政之道。作为理学大师,曾国藩深受儒家思想的理欲观、公私观和义利观影响,崇尚“天人欲,存天理”的理欲观、以公大私的公私观和重义轻利的义利观。身为将相、位高权重、声名显赫的曾国藩,始终保持一介寒士之风,节俭自律,不事奢靡,生活简朴。曾国藩任两江总督时,曾巡视扬州一带,扬州盐商以总督至,特备盛宴,山珍海味,罗列满桌,曾国藩仅就面前所设数菜稍食而已。饭后语人曰:“一食千金,吾不忍食,目不忍睹。”曾国藩修身治军没有放弃吊民伐罪、惩贪扬廉的信仰,他坚持铁面无私惩治腐败和那些不爱民、扰民的官员。当他出任两江总督之后,更是大力清除陋规,惩治腐败。约法三章,禁止搞迎送仪式。曾国藩深知廉洁对于战斗力的重要性。坚持在军中严惩贪污。一旦发现贪污中饱私囊之行为者必严惩不贷,从不姑息。如湘军副将杨复成、彭得胜等因克扣军饷,被当即正法。曾国藩自始反对官场上的“老子”现象。对家人、兄弟、子弟常常告诫不要拉关系、走后门。

  曾国藩的廉洁从政思想现实意义。曾国藩树人立法,带出一批宁可肥公、不可肥私的湖湘廉将、廉官。如湘军统帅之一、官至湖北巡抚的胡林翼;湘军大将李续宾、李续宜兄弟;湘军水师大将杨岳斌;福建水师提督、陕甘总督杨载福;兵部尚书、清军水师统帅彭玉麟。对自己身上的腐败因子,曾国藩时刻保持警惕。他说:“凡目能见千里,而不能自见其睫,有音容笑貌之拒人,每苦于不自见,苦于不自知。”曾国藩在自己数十年的努力下,他悟出了一条自己的为官之道,那就是要“勤恕廉明”,这不仅是对个人为官的道德素养和政治素养的要求,而且也是对官场肃风整纪的一种倡导,对于当时的官场而言,堪称是一股清流。在当代,党员干部要学习曾国藩的为官之道,发掘其精髓,以丰富我们治国理政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