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故事丨段德昌的家训

来源:县文联 作者:彭佑明 发布时间:2021-06-23  点击数:

段德昌是毛泽东亲笔签发的共和国第一号烈士,位列无产阶级36位革命军事家之中。在湖南省南县段德昌生平事迹陈列馆内,有本发黄的清末时期印刷的《段氏族谱》。族谱家训中有载,“廉洁修性,养德自重;切莫骄奢,俭朴自行;熏陶子孙,名利自轻”。

1931年夏天,长江中下游发生大洪水。洪湖遭遇特大水灾,洪水淹没了农田,冲毁了房屋。敌军还掘开长江大堤,水淹苏区,一片汪洋,灾民百万。红军的粮食、食盐、布匹、药品等物质奇缺,难民只得靠捕鱼虾、捞菱角、啃树皮度日。

红九师师长段德昌带领红军化装成老百姓,瞄准了敌人的粮库。首先在郝穴、普济观附近夺下敌军部的军粮库,消灭敌人一个营,缴获军粮20万斤。段德昌组织将粮食全部运到瞿家湾,解决了苏区的燃眉之急。当段德昌获悉簰洲湾有敌人的军粮船队停泊时,又趁大雾包围敌人的船队,击退赶来增援的敌舰,夺得敌军军粮2000多担,全部运往周老嘴,给受灾的苏区人民雪中送炭。

团中央派到湘鄂西中央分局的宋盘铭才到瞿家湾不久。这天,他写完一份报告后到街上走一走,透透气。来到镇木桥边,看到一个瘦弱的小男孩靠在栏杆边睡着了。便亲切叫醒小孩,要他回去睡。小孩揉着眼睛说:“我要等我爹回来。”宋盘铭问他爹是谁,为啥等他?小孩说:“我是段传新,爹是段德昌,打仗去了。家里没米了,我要等爹送米回来做饭。”原来这小孩是段德昌的儿子。宋盘铭疑惑地问道:“苏维埃政府分给你家的粮食呢?”段传新说:“爹去打仗前,把米送了人。前几天,洪湖边逃荒来的人中,有几个病了,娘又把剩余的米送给他们煮稀饭了。家里吃了两天菜团子,现在菜团子也吃光了”。宋盘铭要段传新带他去家里看看。段德昌的夫人洪菊珍正要出去找段传新,见宋盘铭牵着段传新走进来。宋盘铭问洪菊珍家里没米下锅了怎么不反映反映?洪菊珍说:“水灾严重,部队和群众都很困难,我们能过得去,就不给苏维埃政府和部队添麻烦了。”宋盘铭听后对段德昌一家充满敬意。他见灶台上只放着一碗菱角米,再到米缸旁揭开盖子一看,空空如也,一粒米也没有,揪着心问道:“嫂子,你们天天吃这个?”洪菊珍点点头。

段德昌一直在为灾区操心费力,没空管家里的事情。他与战士们同喝麦米粥,同吃苦菜团,有时还让给别人,自己饿肚子。炊事班长看到段德昌废寝忘食,日见消瘦,急在心上。在师部经理处主任的指示下,炊事班长特地到街上买了一只大母鸡,炖好了一罐鸡汤,想给段德昌补一补。哪知段德昌怎么也不肯喝,直说自己身体很壮实,反倒要炊事班长提上鸡汤罐子跟他走。

他们直奔红军伤员救护所。救护所里住着20多个伤员,恰好在开饭。段德昌心情沉重地说:“同志们,这里条件艰苦,缺医少药,用的多半是土医土方子,吃的也只是麦米粥、苦菜团子,难为你们了。你们在战争中、在抗洪抢险中负了伤,是人民的功臣!”他顿了顿,又笑着说:“今天,炊事班长清炖了一只鸡,特来慰问你们!不过,每人只能分得一勺汤和一小块鸡肉。”说罢,段德昌叫人拿来两个大碗,倒出两碗鸡汤鸡肉来,由炊事班长分给伤员们。段德昌将罐内剩下的一些提到重伤员床前,帮助扶起重伤员,再拿起勺子,细心地把鸡汤鸡肉一勺一勺喂进重伤员的嘴里。

从红军伤员救护所出来已经是傍晚时分,炊事班长提着空空的罐子,他们两人的肚子也是空空的,可是谁也没觉得饿。炊事班长被段德昌的行为深深地感动。段德昌为有这样好的部队和好同志感到无限的欣慰和满足。

段德昌言传身教,深深影响着后代们。段传新14岁到延安参军,后来一直在武汉空军工作,直到任副师职退休。段传新的大儿子段容生,15岁下放到枝江市白洋镇劳动,1970年到宜昌市做一名轮渡司机,一干就干到退休;小儿子段劲松在空军部队当兵,通过艰苦奋斗,从班长一直升到上校,后来又到技术7级退休。

段传新的大儿子段容生说:“父亲继承了爷爷的廉正品质,传承了段氏家风家训,从来不拉关系走后门,从不利用手中的权力为子女谋利。我们是烈士段德昌的后代,父亲和当时的国务院总理李鹏是延安保育院的同学,不少人建议我们‘打牌子’换个好一点的工作,我们都婉言谢绝。作为英雄的后人,决不能躺在先辈的功劳簿上。爷爷和父亲正直廉洁的品格和段氏家规家训,就是留给我们后人永恒的宝贵财富。”

段德昌家的清正廉洁品质就这样代代相传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