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爸爸出生在一个最普通的湖南湖区农村家庭,家里兄妹5人,爸爸排行老大。爷爷奶奶是地道的农民,家里穷得叮当响,连吃饭都是问题,爸爸勤奋读书,虽考上高中却无法继续上学,早早便开始务农养家,尽全力支持弟妹们出门闯荡。耕种、育秧、施肥、挑担……爸爸的“农活”在整个村里都是数一数二的“好把式”。
别看爸爸是一名农民,但他习得一手行云流水的行书,后来还当上了村里的会计。妈妈告诉我,成家后,爸爸认识到了知识的重要性,便自学财务知识,练字也一度成为爸爸生活中最重要的事。通过努力,爸爸拿到了会计证,能胜任村级组织的财务工作,还成了乡亲们崇拜的“书写”大师。
爸爸从来不会跟我们兄弟俩讲深刻的大道理,却用质朴的言行传递着良好家风。在我的记忆里,不管多累多辛苦,他总是一副轻松的样子,永远挺直脊梁不懈奋斗,竭尽全力为家人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我从小就认为,勤勉奋斗和自立自强就是生活应有的模样。
爸爸还经常对我们说:“吃亏是福。”从事村会计工作20年多来,爸爸深受村民们信任。有时候,村里路灯坏了,爸爸第一时间买来新灯泡,联系电工,搬来梯子,一阵张罗,晚上,大路上又变得灯火通明。别的村干部提醒爸爸把装灯泡的钱去报销了,爸爸潇洒地摆摆手,“不用不用,没多少钱。”爸爸做了类似的事情有多少次我已经记不清了,看着爸爸总是“吃亏”,我埋怨说,“爸爸,那么多人都不管,你怎么都去管?”爸爸说,“你不管,我不管,周围乱成团。事总得有人干,都是乡里乡亲,方便大家也方便自己。”
夏天,一场暴雨,村里一条下田的土路变得坑坑洼洼。已经60多岁的爸爸一铁锹一铁锹地把碎砖头铲上板车,拖到土路上卸下来,一点点铺平整,一干就是大半天。看着乡亲们又能够拉着农资平稳地通过了,爸爸笑嘻嘻的。妈妈心疼爸爸的身体,爸爸却说,“这不算啥活儿,我能干就干呗,还能锻炼身体呢。”
爸爸为乡亲们服务从不觉得累,不厌其烦,乐在其中。我刚刚参加工作时,爸爸总是对我说:“年轻人不要怕干活,办公室卫生要主动多打扫……”爸爸用朴素的话语指引着我们成为一个有担当的人。耳濡目染之中,我们兄弟二人也长成了爸爸的样子:工作中一马当先,不计得失;遇事积极思维,不发牢骚不埋怨。
爷爷奶奶离开我们快五年了,我时常还会听大姑姑说起,“你爷爷奶奶当年没少吃你爸爸买的好东西哩。”那时候,爸爸每次去镇上了买鱼买肉和各种蔬菜零食,返程第一站必是到爷爷家,鼓囊囊的购物包便“瘦身”三分之一,再给爷爷理个发,干点二老干不动的重活;第二站则是叔爷爷家,购物包继续“瘦身”,再帮叔爷爷做做家务活;第三站才是我们自己家,爸爸将半袋子物品提进家门便张罗开了。那个物质贫乏的年代,我们家生活也并不宽裕,有好吃的东西,爸爸永远将长辈放在了第一位。爸爸说,“他们都老了,好东西还能吃多少?”
爸爸讲不出“百善孝为先”“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道理,行动就是最生动的阐释。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而今,爸爸妈妈都已年过花甲,我们兄弟俩隔三差五提着大包小包吃食回家看望他们,爸爸妈妈满足而幸福。这是孝的传承,是爸爸早在我们孩童时期播撒的种子。
良好家风润人心,爸爸言传身教教会我们做人的道理和生活的真谛,我们也像爸爸一样教育着我们的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