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党史砥砺前行信心

来源:南县科协 作者:谭宏 发布时间:2021-05-11  点击数:

在中国共产党党史学习教育中,明理是基础。明理的内涵是丰富的,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坚持到底?弄明白这个道理,对提升党史学习教育成效、增强砥砺前行的信心和力量,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坚持到底?因为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初心与宗旨:为人民服务。

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民经历了战乱频仍、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深重苦难。为了民族复兴,无数仁人志士不屈不挠、前仆后继,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和尝试,但终究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

李大钊同志曾就读于东京早稻田大学,开始接触社会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学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他深刻认识到这场革命将对二十世纪世界历史进程产生划时代的影响,也从中看到了中华民族争取独立和中国人民求得解放的希望。在宣传十月革命的过程中,他自己的觉悟得到迅速提高,从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并且成为我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

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1920年3月,李大钊同志在北京大学发起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同年秋,他又领导建立了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和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并积极推动建立全国范围的共产党组织。1921年,中国共产党宣告成立,这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件,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

中国本可以十月革命来作为指引进行一场社会主义革命,但是近代以来,伴随清朝的闭关锁国,中国工业革命并未得以全面开展,资本主义未充分发展,工业无产阶级队伍并未壮大。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结合中国国情,认识到了要想达到反帝反封建的目的,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必须要充分认识到农民这个在中国人数最多、范围最广、受压迫最深最重的阶级的重要性。由此,毛泽东在秋收起义时就鲜明地打出了“中国工农红军”的称号,进而计划组建“工农共和国”。

随着民族矛盾的迅速尖锐,超越了阶级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后,中国共产党迅速调整了党的路线方针,依靠谁为了谁的对象逐渐从“工农”变成了“人民”。1935年12月27日,毛泽东在陕北瓦窑堡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谈了为何要把“工农共和国”改为更具包容性的“人民共和国”:“我们的政府不但是代表工农的,而且是代表民族的……因为日本侵略的情况变动了中国的阶级关系,不但小资产阶级,而且民族资产阶级,有了参加抗日斗争的可能性。”他还指出,“人民共和国去掉帝国主义的压迫,使中国自由独立,去掉地主的压迫,使中国离开半封建制度,这些事情就不但使工农得了利益,也使其他人民得了利益。包括工农及其他人民的全部利益,就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利益。”

为何此时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人便开始考虑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整体性,一方面固然是因为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在笔者看来,还有另一重要原因,即中国共产党必须接续数千年中华文明的“民本”思想传统,使得每个共产党员身上必须具备这一文化基因。正如毛泽东在1938年《论新阶段》中所言:“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他力图把孔夫子到孙中山一脉相承的民本传统融入伟大的革命实践中,实现马克思主义彻底中国化,把为人民利益代言的士人君子转变为实现人民解放的革命先锋队。

由此我们党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国情,依靠谁、为了谁的对象就逐渐从经典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到阶级矛盾的“工农”,再到民族矛盾后的“人民”,实现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历史性跨越。从为无产阶级服务,到为工农服务,最后把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宗旨升华为延安时期的“为人民服务”,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宗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接续“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与宗旨。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就任总书记首次记者见面会就提出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并强调这就是我们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并多次给出了强有力的理论说明,阐释了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是一以贯之秉承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不能人为割裂、彼此对立、相互否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完成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就在于始终把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并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无论是处于顺境还是逆境,我们党从未动摇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共同的信仰,让共产党人凝聚起来,勇往直前以赴之,断头流血以从之,殚精竭虑以成之,愿意为之舍身奋斗,才使信仰不再只是纸面上的文字,不再只是口头上的声音,不再只是思想中的空中楼阁。

党的100年奋斗历程是一种强大的和持续的引导力量。“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难中诞生,在血火考验中成长,每一步都充满艰辛磨砺。不畏艰险、迎难而上,愈挫愈勇、自强不息,越是困难大,斗志越昂扬,这是共产党人值得骄傲的品质。光荣的传统、历史的伟业,时时转化为现实的教育资源,感动和激励着人民。在成长中我们亲身经历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更增强了中国共产党的吸引力。惊艳全球的北京奥运会、举世瞩目的上海世博会、“5·12”汶川特大地震的考验、世界金融危机、新冠疫情防控背景下中国经济保持快速增长等现实,这一系列重大成就和标志性事件,宣示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地位与卓越能力,我相信中国共产党在众多党派中脱颖而出,越挫越强,行稳致远,走到最后!(南县科协  谭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