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们,我们出发了,预计凌晨一点到家,不用等我们,早点休息。”过年了,随着“李家大院”微信群中一条消息的发布,一场跨越近1000公里的期盼、等待与团聚像往年一样拉开了序幕。
我出生在湖南南县,爸爸有三兄弟,小伯父一家和爷爷奶奶常住深圳。所以,自有记忆起,从未出过远门的我便对这座叫“深圳”的城市魂牵梦萦,那里住着我一年才能团聚一次的至亲。
幼时记忆里,这条家与深圳之间的路格外漫长,那时候,没有高铁,没有全程高速,南县茅草街大桥也还没有修建,坐不起飞机也买不起私家车,唯一的选择就是长途“卧铺车”。每逢春运时期,“卧铺车”就十分紧俏,十几二十个小时躺在车内过道上是常事。到南县茅草街渡口过渡阶段,要是运气不好,临近家门了都还得等待几个小时。
尽管这条返乡之路艰难漫长,但也阻挡不了一家人过年团聚的心切。幼时的我也不懂得团聚的意义,只是一遍又一遍的问着“伯父他们还要多久才到家”,强撑着睡意然后等着等着睡着了。
小伯父一家和爷爷奶奶终于满载而归,我盯着行李箱两眼放光,那可是个“百宝箱”,装着从深圳带过来的好吃的、好玩的、好看的“宝贝”,“百宝箱”一开,我兴奋地尖叫不已。
年一过,这个“百宝箱”里的宝贝就换了,爸爸妈妈和大伯父又将腊鱼腊肉、土鸡蛋、剁辣椒等等塞得满满当当的。走时总到了夜晚,伯父到床边拍拍睡得迷迷糊糊的我,轻声说“警儿,我们回深圳了,好好学习,要听话。”我迅速打起精神起床,挥手告别小伯父一家和爷爷奶奶,鼻尖泛着酸,忍不住偷偷抹起了眼泪。
哦,原来过年团聚,是等待、欢乐、不舍交织的酸甜味。
“李家大院”保持着过年团聚的传统,小伯父一家和爷爷奶奶依然奔赴在深圳返乡的路上。但后来,高铁线路四通八达,高速路通到了“家门口”,渡口架起了茅草街大桥,飞机票也不觉得昂贵,私家车、高铁、飞机实现了我们“说走就走”的愿望,团聚不再是一年难得的一次了。
“李家大院”微信群里,还通过线上视频通话实现了“云团圆”,即便是疫情期间也能“连线”举杯共享团年饭。“家乡的味道”也不再需要肩扛手提,快递“小哥”能送货到家。
一家团聚的“路”短了也多了,将我们“李家大院”浓浓的亲情凝聚得更紧密了。
一年又一年,“李家大院”的孩子们长大了,奔赴各地工作、学习,我留在了家乡工作。在每一个团聚的日子里,“亲们”仍然翘首以盼着快快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