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列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中的《西游记》,是一部深受大家喜爱的作品,尤其孙悟空、唐僧、猪八戒、沙僧等人物栩栩如生,自从问世以来,就活在一代代读者心中。这部作品,蕴含了作者吴承恩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高超的艺术水平。
吴承恩生活的时代,经历了孝宗、武宗、世宗、穆宗、神宗统治。明代中期社会经济呈现了相当繁荣的局面。而与此同时,统治阶级逐渐腐化堕落,政治日见败坏。官僚豪绅贪得无厌,小民百姓倾家荡产,走投无路,社会矛盾日趋尖锐,农民暴动兴起,不堪重负。明王朝统治表面巩固,但实际上已向腐朽没落变化。吴承恩一面替人捉刀,一面经商看小店,虽中岁贡,终糊不住口,不得不在同乡名宦李春芳“敦谕”下入京候选。后到长兴做县丞。一年后,终因“富贵无心”而拂袖归去。他《送我入门来》词正是他对封建传统势力不屈服、不妥协精神的自白:“玄鬓垂云,忽然而雪,不知何处潜来?吟啸临风,未许壮心灰。严霜积雪俱经过,试探取梅花开未开?安排事付与天公管领,我肯安排!狗有三升糠分,马有三分龙性,况丈夫哉!富贵无心,只恐转相催。虽贫杜甫还诗伯,纵老廉颇是将才。漫说些痴话,赚他儿女辈,乱惊猜。”
吴承恩认为以仁义道德、诗礼揖让为标榜的封建统治阶级,正是“民灾”的祸根。他“胸中磨损斩邪刀,欲起平之恨无力”,只得向往一个文贤武良、国君有道、“五鬼”“四凶”绝迹、“四方民物俱昭融”的社会。他设想的社会,盼望孙悟空大闹天宫,用如意金箍棒打出来,然而,另外一个新的社会并没有出现!他批判揭露现实政治社会,同情人民的苦难,流露出民主主义思想。
于是,吴承恩从元代《西游记平话》来了一个创造性地加工写定。他大量吸收民间故事和传说,经过艰苦的艺术构思、重新组织和大力润色。他的《西游记》明显地有了自己的时代色彩,根植在自己时代的土壤中,并且有了自己的社会批判目标。他是一个“西游”故事的最后一个集大成者,一个创造性的总结者。他的作品一出,“西游”故事即成定本,后人再也无法超出它的范围。它的最主要的社会意义,正是吴承恩要表达的:应当像孙悟空一样去大闹天宫,即使失败也不后悔;像孙悟空一样永远保持积极乐观的精神去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像孙悟空一样敢于战斗、善于战斗,决不向邪恶势力和艰难困苦屈服低头。这对处于封建主义和大自然双重压力下的中国人民是有很大启发意义和鼓舞力量的。
神话是一种虚构,是依据假想的逻辑加以推想。《西游记》的矛盾双方都是从现实中幻想化的、抽象化的,是诸如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残暴与善良、无私和贪婪、骄傲与谦逊等抽象道德观念构成的神话故事。吴承恩用绚烂的色彩、丰富的想象、曲折的故事、浪漫的情调来编织神话故事,使读者如醉如痴。他对孙悟空这个人物寄寓着无限深情,这个人物正是作者反对束缚、要求自由、蔑视传统、否定权威、敢作敢为、天不怕地不怕的一种理想反映。唐僧师徒的取经代表了光明与正义的事业,而那妖魔都是黑暗与邪恶的化身。那些妖魔劣迹昭彰:他们残杀成性、奸恶淫荡、阴险毒辣、巧取豪夺、无恶不作。一个天宫,活脱脱如一个封建王朝,如一个“国家机器”。
我们读《西游记》,看到天宫,就使人联想到宫廷;看到那些妖魔,就容易使人联想到那些官僚权贵、地主乡宦和地痞流氓、狡胥黠吏等令人发指的罪恶行径。当我们看到唐僧师徒百折不挠、勇斗妖魔、一往无前的斗争精神取得一次又一次胜利时,我们都能发出会心的微笑。尤其是融聚猴、人、神特点的孙悟空,他那正直无私、嫉恶如仇,无所畏惧,天地不怕;勇敢、顽强、机智、聪明、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和神通广大、法力无边的形象,在当今反腐倡廉斗争正未有穷期的时候,能够给予我们更高更深的启迪。(南县民政局?彭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