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浪之水》一书描述了80年代的省卫生厅公务员、医药学研究生池大为从无职无权、空怀壮志,到时来运转、大展宏图的发展过程。读完后,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中。
纵观池大为这一段宦海沉浮的经历,他从一个“纯粹”的知识分子转变为了“干事”的知识分子。所谓“纯粹”的知识分子,就是容不得一点瑕疵,有着文人特有的清高,不愿意为了五斗米而折腰,因而往往不能够融入这个社会,最后不得不留下一些遗憾,甚至于穷困潦倒。而“干事”的知识分子,一方面有知识分子所具备的学问和素养,在不会给自己带来利益损害的前提下,有着自己的价值体系;另一方面,他们更加实际,在面临抉择时能够放下身段变通原则,甚至不惜黑下心来坑别人一把自己上位。
小说的结尾,主人公池大为在父亲的坟前驻足,痛哭流泪,感慨于人事变迁和多年以来执着于理想主义的痛苦挣扎,同时自己也功成名就,随利而逐,倾势而倒,完全违逆了父亲的理想道德标准,他痛哭着烧毁了父亲留下的名人素描,伴随着书的灰飞烟灭,作了深刻的自我反思和对父亲的致歉。
纵然如今时代有了变化,青年人拥有更多的职业选择机会,“知识分子”也好像成了一个有时代烙印的词,但“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儒家入世思想仍然影响着一部分人,“内圣外王”的精神追求始终没有变。只是,物质时代的巨轮常常把它们碾压得不成形,现实中“鱼与熊掌”难兼得,坚守本心与随波逐流二者的界限有时也并不明晰。敝帚自珍与坚守本心,随波逐流与随机应变,它们的区别在哪里?面此抉择,我们又如何自处?
我认为答案大概正如屈原所说:“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不管世事如何,脚踏实地,初心不变,方能得始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