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县将昨日之殇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深沉力量:殇土新声 奋者长歌

发布时间:2025-09-05 11:40 信息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 浏览量:
字体:

  82年前,南县经历了一场遇难人数仅次于“南京大屠杀”的大惨案。南县将昨日之殇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深沉力量——

  殇土新声 奋者长歌

  邢 玲 宋 梅

  山河肃穆,洞庭呜咽。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厂窖惨案遇难同胞祭奠仪式9月4日在南县厂窖镇庄严举行。近500名省、市、县、镇各界代表,肃立于遇难同胞纪念广场,垂首默哀,敬献花篮。“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16字,在一旁的签名墙上熠熠生辉,那是承诺,更是力量。

9月4日上午,益阳市举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厂窖惨案遇难同胞祭奠活动。肖乐峰 摄

  82年时光流逝,却带不走这片土地的沉痛记忆;82年风雨兼程,更磨不灭一个民族从血火中淬炼的铮铮铁骨。今日的公祭,既是对逝去生命的深切缅怀,亦是对生者责任的再次唤醒——历史从未走远,它沉淀为精神的地基,正转化为南县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与坚实步履。

  不可忘却的记忆——

  82年来,哀伤的哭泣无数次回响在幸存者的梦中

  9月初的南县厂窖,骄阳依旧炙热,却已悄然染上一抹初秋的澄澈。

  目之所及,心生安然:万亩晚稻正抽穗扬花,漾开层层绿浪;稻虾田里水波轻荡,悄然滋养着丰饶的希望。近处、远处,农人俯身田垄、巡护水塘,身影在骄阳下来回忙碌,预示着不久之后,便又是一个稻香虾肥、仓廪殷实的丰收季。

  然而,82年前,在这同一片土地之上,发生了遇难人数仅次于“南京大屠杀”的大惨案——厂窖惨案。

厂窖惨案遇难同胞纪念馆。黄云 摄

  《中国共产党湖南历史》(第一卷)第635页记载:“1943年5月8日,日军合围以南县厂窖为中心的方圆百余里区域展开大搜捕和大屠杀。野蛮的日军先是在永固垸将围困的逃难群众和国民党军队溃兵1000余人集中起来,或是用机枪、步枪射杀;或是用绳索串捆起来,推入塘中活活淹死。接着,又沿河沟、大堤作梳式的‘清扫’,杀死被迫在沟港、湖汊、树丛、庄稼地等处藏身的逃难民众、当地村民和国民党军队溃兵。从5月9日至11日,日军疯狂杀3天,共杀害中国老百姓和溃兵3万余人……”

  这些冰冷的数字与残酷的动词之下,是一个民族永难愈合的创伤。叙述的每一笔,都沉重得令人窒息。

  82年了,很多事情都已翻篇,但对厂窖惨案的幸存者来说,这段记忆永不可磨灭。

  今年99岁高龄的幸存者全伯安,如今说话已不太利索。但他曾这样清晰地描述他的亲眼所见,并被记录下来:5月8日上午,刚年满17岁、在一户姓罗的地主家当长工的全伯安,正在主人家的秧田里插秧。一群衣不蔽体的“中央军”(当时人们对国民党军队的称呼)突然闯了进来。他们身上都有伤,不是手在流血,就是脚上有伤,好多人都没了枪。“我们看着他们跑,由得他们吃我们的东西,根本没料到有么子危险。”“你们还插么子秧咯,快点跑啊,日本鬼子来了!”从北边仓皇而来的难民,大声叫喊着。秧田里的农民这才慌了神:草丛中、沟坎里、猪粪池里、茅房、糠窝、灶口……只要是能藏身的地方都是避难所。“人都是乱跑的。有的东跑,有的西跑,有的北跑,有的南跑,乱成了一锅粥。我们这里是平原啊,住的都是茅草屋,三面又环水,能有什么地方躲?”在全伯安的记忆里,那几天,所有的人都跟“丢了魂一样”。

  跑!厂窖大垸里,国民党73军万余残余士兵,来自安乡、华容、石首等地的2万余难民,南县本地的近2万居民,所有的人都在跑!所有的人也都只能跑!没有一个人知道,他们其实已无路可逃——早在5月9日开始大规模屠杀的前一天下午,日军的独立混成第17旅团、小柴支队、户田支队、针谷支队等部1.5万余人,以及分别从岳阳、太平口出发的60多艘汽艇已完成了对厂窖垸的水陆合围。

在重要时间节点,南县都会组织公祭活动悼念遇难同胞。

  水陆空的狂轰滥炸、烧杀抢掠,交织成一幅惨绝人寰的画面:“河道里浮满了死尸、船板、布匹、粮食、衣物……整个河水是乌的。余火烧了几天,臭气太大。”“厂窖河里的死尸,使船不能通过……”“日本兵用脚放肆踩‘大肚子’(指孕妇)的肚子,小孩出来后,又挑在刺刀上耍……”“他们把我们的人用绳子捆了十几个人一串,挨个儿打(枪),一边杀,一边笑……”

  一直“亡了命”地东奔西跑的全伯安,在日本兵大肆屠杀的5月9至11日那三天里,被飞机投下的“炮子子”擦伤了鼻梁。但,他能逃得过死亡,却逃不过那三天看到的、经历的事物,给他带来的一生的伤痛。

  今年88岁的宋才亮回忆,年幼的自己是靠妈妈带着他躲在蚕豆地里,吃了整整3天蚕豆才活下来的。自己的父亲被日本兵成串地捆了,准备拖去枪毙。“父亲偷偷解开了绳子,顺势翻到旁边的沟渠里,才侥幸逃过一劫。日本兵追着他放了几枪,但都没打中。”日本兵走后,宋才亮的父亲帮着村民收尸都收了3天。“一村一个万人坑,好惨呢。”

  每个场景,都是全伯安、宋才亮等幸存者一辈子的噩梦。一闭上眼,脑子里浮现的都是被日军枪杀、刀刺、火烧、水淹、炮炸、强奸致死的同胞尸体,血流成河,硝烟弥漫,侥幸活下来的狗都是夹紧尾巴走路。一到晚上,没得鸡叫,没得狗叫,连鸟都不叫,只听得见呜呜咽咽强压着的哭声。

  这哭声,在此后的82年里,无数次回响在他们的梦中……

  让历史发声,让未来铭记——

  厂窖惨案从血泪记忆裂变为镌刻国殇、启迪和平的精神高地

  这片土地所承载的深重苦难,幸存者不曾忘记,南县人民更未曾淡却。

  为守护民族记忆、赓续爱国精神,自1986年南县建立遇难同胞纪念碑与简易纪念馆起,这里的纪念设施历经多次改造与提质——

  2008年,南县县委、县政府征地67.82亩,总投资1600万元,新建了厂窖惨案遇难同胞纪念馆以及和平桥、警钟亭、洗雪轩长廊、雕塑群、血水河等园区纪念设施,新馆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陈列布展面积800平方米。2010年8月15日正式对外免费开放。

学生在厂窖惨案遇难同胞纪念馆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2015年,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南县县委、县政府对厂窖惨案遇难同胞纪念馆、纪念碑、纪念馆园区入口提质改造。提质改造后的纪念馆展陈面积扩大至1600平方米,总投资1500万元。展厅分为“罪侵中华、祸殃洞庭;疯狂屠戮、惨绝人寰;英勇不屈、奋起反抗;铁证如山、不容篡改;铭记历史、珍爱和平”五个部分布展,展出图片350余幅,文物160余件,大型场景3处,还设立了一个能容纳90人的放映厅,供参观者观看电影《厂窖惨案》和《幸存者说》。并借助电子沙盘、空中翻书系统、幸存者影像等现代技术,让历史发出更为震撼的声音。

  历经数十载耕耘,纪念馆也由一方纪念碑,发展为多层次、高规格的教育平台:1995年,厂窖惨案遇难同胞纪念碑列为首批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6年,厂窖惨案遗址成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厂窖惨案遇难同胞纪念碑入列省全民国防教育基地;2011年,厂窖惨案遇难同胞纪念馆列入省级重点红色旅游景区。同年,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2013年,厂窖惨案遗址,德伏村、肖家湾村白骨坑遗址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9月1日,厂窖惨案遇难同胞纪念碑和纪念馆上榜第一批80处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2017年3月,厂窖惨案遇难同胞纪念馆被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研学基地、青少年教育中心、文明旅游示范区,到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再至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一步步成为镌刻国殇、珍爱和平的精神高地。

  而在恪守历史庄严的前提下,厂窖惨案遇难同胞纪念馆亦不断创新表达,让记忆“活”起来。通过场景复原、影音播放、VR线上展馆等多媒体形式,参观者得以沉浸感知历史的重量;针对青少年开发的研学课程、数字互动产品,则让爱国教育走出展厅、走入心灵;专业讲解、无障碍设施与宁静反思的园区环境,共同营造出既肃穆又具人文关怀的参观体验。

每年,纪念馆接待参观人次超80万。

  厂窖惨案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钟浩介绍,近年来,厂窖惨案遇难同胞纪念馆年平均接待80万人次参观。日本友人濑敬一郎曾两次到访这里。他在留言本上写道:“这是我第二次来访。在这里,我重新认识并修正了对日本侵华战争的理解。1968年,我加入了‘反核武器委员会’,现在被称为‘防扩散委员会’。从那时起,我一直致力于这个问题。”

  每年清明节、5月9日惨案纪念日、国家公祭日等重要时刻,厂窖惨案遇难同胞纪念馆也都会举行悼念仪式与和平讲座,凝聚集体记忆,传递历史回响。

  厂窖中心小学教师陈洁近些年每年都会在重要纪念日,组织学校3至6年级学生,来厂窖惨案遇难同胞纪念馆和纪念碑前,上“行走的思政课”。语文老师结合抗战课文讲历史、音乐老师教孩子们红色歌曲、美术老师则带大家画抗战主题画……孩子们在凝视中触摸民族的伤痕,在歌声里听见不屈的呐喊,在画笔下描绘和平的愿景。记忆,以这样一种直观而庄严的方式,完成了从场馆到课堂、从历史到心灵的血脉传承。

  历史的伤痕从未被遗忘,奋进的步伐也从来没停歇。如今,这座为铭记厂窖惨案而生的纪念馆,不仅是镌刻国殇、珍爱和平的精神高地,已转化为南县人民砥砺前行的深沉力量,更成为驱动红色文旅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

段德昌生平业绩陈列馆。

  南县以纪念馆为依托,匠心打造“两馆一路”红色品牌体系,以厂窖惨案遇难同胞纪念馆和段德昌烈士陵园(生平业绩陈列馆、纪念碑)两大“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为核心,串联起一条“青年毛泽东游学社会调查之路”精品红色旅游线路,做强做优爱国主义教育与红色旅游融合文章。去年,南县接待游客798.57万人次,实现旅游业综合收入73.6亿元,其中红色旅游带动餐饮、住宿收入30.36亿元。

  以今日之兴,告昨日之殇——

  南县产业动能奔涌,铸就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铭记历史,不为沉湎苦难,而为汲取那深埋于岁月之中的、开创未来的磅礴力量。

“青年毛泽东游学社会调查之路”红色旅游展览。

  今日的南县,正将这份力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步履,以接续奋斗锻长板、补短板,推动产业动能奔涌、载体培育有成、营商环境优化、干事热情高涨,在时代浪潮中踏浪前行。

  “一主一特”产业发展,恰是南县奋进的生动注脚。

  她用“一只虾”,撬动了乡村振兴的一江春水。

  南县小龙虾,已从水田间的鲜活滋味跃升为誉满全国的金字招牌。作为“全国稻虾全产业链典型县”和“洞庭湖小龙虾”国家产业集群核心区,南县引领洞庭湖区形成稻虾种养优势板块。目前,全县稻虾种养面积62万亩,年产小龙虾12万吨、稻虾米原粮33万吨,综合产值达180亿元,带动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1200余家,惠及种养户2万余、从业人员13.5万人,实现农民亩均收入超6000元。全县集聚稻虾规上企业21家,其中国家重点龙头企业3家,形成从养殖、加工到销售的成熟产业链,持续释放蓬勃动能。

南县是“全国稻虾全产业链典型县”和“洞庭湖小龙虾”国家产业集群核心区。

  南县建成中国首个小龙虾加工研发中心,创新运用氧法冲洗、蒸汽蒸煮、液氮速冻等尖端工艺,年加工能力超12万吨;依托物联网智慧管理平台,实现对全流程温湿度与设备的远程监控,品质稳定如一。目前已开发20多种口味近200个品种,畅销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南县小龙虾”香飘四海,跻身国际高端市场。

  2025年5月16日,权威机构发布评估报告:南县稻虾公用品牌价值突破500亿元,较上轮跃升41.54%。

  南县又以“一把额温枪”,培育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渐成规模”的医疗健康产业集群。

  面对大健康产业新赛道,南县“零帧起手”,聚焦细分领域做专做精、做优做强。近年来累计投资20.3亿元,建成医疗健康产业孵化园、德昌产业园和在建医美产业园,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全周期创新体系,为企业提供取证、检测、生产、培训等一站式服务。

  南县瞄准医美仪器、医用耗材、特医食品三大细分领域,打造集群化、链条化产业高地。在医美仪器领域,引进泰克斯、阳仪、丽创等企业,生产超声治疗仪、强脉冲光治疗仪等产品;在医用耗材领域,引入宁波天益、海王医药两家上市公司,重点发展应急物资、医用导管、诊断试剂,打造医用耗材集聚区;在特医食品领域,依托62万亩稻虾资源,推动助农米业、贝贝昇生物等实现米珍、米胚、虾青素等原料量产,进军食品消费“新蓝海”。

  南县更创新推出“厂房+平台+服务+金融+科创”五位一体模式,以厂房匹配企业、平台培育企业、服务聚揽企业、金融壮大企业、科创赋能企业。

  南县聚焦三个细分领域及配套产业积极开展招商工作,截至目前,南县累计签约引进医疗健康产业及配套项目49个,发展势头强劲。

  累累硕果的背后,是深植于历史阵痛中淬炼出的奋进之力——南县将曾经的悲怆与屈辱,转化为砥砺前行的磅礴动能;是于变局中开新局的制度创新,更是无数奋斗者以汗水浇灌希望、以实干诠释担当的生动写照。2021至2023年,南县共获18项省政府真抓实干表扬激励;2024年,南县市场监督管理局、乌嘴乡人民政府因实施“八大行动”再获通报表扬。今年1至7月,南县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3%,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4.5%,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5.7%;固定资产投资、规上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增长12.9%、4.8%、4.0%、8.92%。

  哀思寄寰宇,浩气贯长虹。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南县人民以奋斗告慰历史:昨日之殇,永志不忘;今日之兴,已在路上;明日之梦,更耀前方。

原载《湖南日报》2025年9月5日09版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