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色记忆·厂窖惨案丨无声之物 铁证如山

发布时间:2025-09-04 08:31 信息来源:南县融媒体中心 南县文联 作者: 浏览量:
字体:

  历史,刻骨铭心!1943年,洞庭湖畔,三日浩劫,三万生灵涂炭。厂窖惨案,是中华民族一道无法愈合的伤痕。真相不容掩盖,历史必须铭记!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南县融媒体中心推出专题栏目《血色记忆·厂窖惨案》,本期,为您推出的是“无声之物 铁证如山”。

无声之物 铁证如山

  历史的真相,不仅书写于纸页,更深深镌刻在无声的实物中。岁月流逝,厂窖惨案亲历者的声音或许会远去,但那些冰冷的铁证,却将穿越时空。每一件文物,都是一位无声的证人,其上斑驳的痕迹,是它们永不磨灭的证词。

  益阳市文物管理局、南县文物管理所于2000年4月1日开始发掘新春村(今德伏村五组)白骨坑遗址,历时18天。在一号坑,一个面积仅18.56平方米的土坑内,尽是森森白骨,达32具之多。从葬式上看,有仰身直葬,有侧身直肢葬和蜷肢葬。其中一具小孩的遗骸清晰可辨,遗骸的右脚腓骨下端套着一只发黑银质脚圈。工作人员发现,这是一只婴儿戴的寓意长命银脚圈,这具婴儿的遗骸头骨上还有刀伤的痕迹。

  厂窖惨案遇难同胞纪念馆内陈列着一个透镜酒杯,是日军侵占厂窖时的遗留物。这个酒杯外有樱花图案,杯内有一个身着和服的妇女形象。这些与酒有关的器物,散发的是文化与历史的信号,同时也是侵华日军不可抹煞的罪证。这个看起来普通的酒杯,默默记录了日寇侵华的历史,是厂窖遭受屈辱的见证物。

  制造“厂窖惨案”的日军第40师团步兵第236联队(小柴支队)兵器委员中尉山胁清枝在1943年5月10日的从军日记中详细记录扫荡抢得的各式各样的物资,其中有大量的“支那酒”。

  在不少日军侵华士兵的日记中可以见到,“女人”和“老酒”,是他们学会的为数不多的汉语。据《第十军(柳川兵团)法务部阵中日志》中所描述,当时日本军官为士兵们犯下暴行时开脱的借口往往是“醉后亢奋”,因此即便犯下如此多的罪行,士兵依然不会受到惩处。

  在“厂窖惨案”发生的过程中,我们的人民英雄不畏强暴,同日军进行了英勇的斗争,其中杀敌救人的青年渔民易其华的故事让后人津津乐道,传颂至今。南县现存的一把日本军刀就是当年易其华赤手空拳与一个日军军官搏斗时夺得的,易其华用这把军刀反将对方三刀毙命。

  这是一把95式海军尉官军刀。军刀总长97厘米,其中刀茎长70厘米,刀鞘长75厘米,血槽延至65厘米。刀茎为钢质,刀柄为铝质,柄左右各铸樱花三朵,刀脖上刻有“148680”的数字编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把日本军刀一直保留在易其华家。直到20世纪70年代,易其华的后人才将军刀送给在南县北河口公社供销社一分销店做保卫工作的好友用于防身。20世纪90年代末,供销社职工相继下岗,这把日本军刀的持有人因一时经济窘迫,将军刀出售给一名文物收藏爱好者。2015年由社会热心人士出资收购并捐献给厂窖惨案遇难同胞纪念馆。如今,这把斩杀过日军军官的日本军刀已成为见证中国人民不畏外侮,英勇抗日的重要文物。

  无声之言,堪比警世洪钟,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回响。这些沉默的“幸存者”,比任何语言都更有力,它们的存在本身,就是对歪曲与遗忘最坚决的抵抗,铁证如山,不容否认!愿我们都能从这无声之言中,汲取不忘过往的决心,与捍卫和平的力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