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运河我的歌丨一河清水润万家

发布时间:2025-07-24 08:14 信息来源:南县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 作者: 浏览量:
字体:

  运河岸,黑瓦白墙的四合院庄重大气。院前,盆栽荷花正在开放,牌匾上篆刻的“福寿”透着古朴的气息。

  “我是中鱼口镇中富村曹佑南,今年90岁了。”老人这一生经历过水患、战争,放过牛、讨过饭、修过洞庭湖、担过南茅运河。

  岁月漫长,人生跌宕,丰富的阅历,练就了人生智慧。

  1978年,曹佑南靠着在中木桥段的南茅运河西岸荡河(摆渡),当年收入有8000多元,一干就是近20年。

  老人的小儿子曹吉勋,依托运河创业,在运河的汽笛声中出发,到长沙、益阳闯荡;在乡音的召唤下,返回家乡,担(曾)村主任,开米厂。

  “我是曹吉勋的儿子柴进,1999年出生,退伍后回村担任党总支书记。运河有我童年最美好的回忆。回到村里是想回报运河,回报家乡。”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梦想和担当,三代人的故事虽各有不同,但相同的是运河让他们拓宽了视野,找到了方向。

  三仙湖年丰村72岁的杨国安,站在运河边回忆着往昔,感慨万千。开运河之前住在调蓄湖的积水眼里,“高一尺是田,低一尺是水。”种田只能“望天收”。

  1976年,当兵的他回到家乡,初看运河心境开阔,他们家8弟兄相继从“积水眼”搬到了运河边,而他,依靠运河码头赚“力资”。两个儿子在他的培育下,从运河走向了大城市,前年翻修了房子,让老人颐养天年.....

  运河两岸,万家灯火,每一盏背后,都是运河人家的幸福温暖。

  依水而居,水润万家。运河,那奔涌的水流,热闹的烟火,又将激发怎样的豪情?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