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运河我的歌丨运河人家之三:南茅运河 我家的幸运河
朱家就在南茅运河北端南洲桥附近的村落里,儿女5人,依次是艳平、乐平、霞平、朝晖、小平,小平与南茅运河同岁。从茅草房到青砖黑瓦屋,姊妹们在运河轮船笛鸣声中度过了人生的懵懂期,见证了运河开挖后的商业繁华,享受了运河交通便利带来的生活改善。 如今,他们都有各自的生活,或远或近,稳定而幸福。笃信并感恩,父亲朱镜明曾说:“南茅运河是我家的幸运河。”
专班成员采访朱家成员 肖跃摄
捡个媳妇当支书
“夏木匠捡了个媳妇。”三十多年后还有人“羡慕嫉妒”。这个媳妇就是老大朱艳平,浪拔湖镇红星村现任党总支书记。
“90年代初,我在九都五华山教书,因为反感催婚与母亲发生争吵,加之性格叛逆不想回家。那天放学正愁没有落脚地,刚好在运河边遇见他,因为彼此有好感,经邀请我就去了他家,他温和体贴……只是相比之下,他们家很穷,以至于到现在还有人质疑我为什么嫁给他。”这份在运河边邂逅的爱情,30多年后依然温暖如初。
坐在运河边红星村委办公室,有着16年村支书经历的朱艳平侃侃而谈:“祖父曾是多年的支书,开过运河;父亲是最早的拖拉机手。”她带我们参观“稻稻菜”种植基地,介绍村里的扶贫车间。“幸运的是,运河这条交通要道为村企运转提供了便利,村里创利可观,集体经济持续发展,每年有十几万元的收入……”说起家事还有点难为情,谈起村里的情况她却如数家珍。
朱艳平介绍村里情况 肖跃摄
开了运河有糖吃
“我们家在当地算是富裕的。母亲是裁缝,那时候做上门工,很受欢迎,常常被请去金桥、荷花、游港等地,基本上是在运河周边绕。父亲16岁就学开车,开过东方红大拖拉机。运河开挖之时,负责运送物资,后来一直跑运输,运煤炭。印象最深的是,一到晚上,听到父亲的拖拉机‘突突突’的信号,我们就争先恐后向门外跑,父亲会给我们糖吃,还有桔子、香瓜甚至香盘,现在看似普通的东西,在当时是很有诱惑的。”
朱艳平(左一)讲述父母往事 陈雨晴摄
这种诱惑丰富了几代人记忆,在艳平的叙述里,在小平的文字中。曾几何时,南茅运河里“楼房”一样的双层货轮来来往往,船舱内是堆成山的煤炭、黄沙、卵石、水泥等,而邻县沅江汉寿的乌蓬船也常常从运河上泊来,载满南桔、泡柑等土特产和孩子们的期待……
作家出自运河边
朱昕蕤(左一)向专班成员介绍自己的情况 肖跃摄
“到南县来,是传承了妈妈对家乡的情感,算是为妈妈圆梦。”21岁的朱昕蕤是郴州人,她是朱小平的女儿,去年考入南县人社局的公务员。“我妈妈有着深厚的家乡情结,嫁到郴州多年,还是对家乡心心念念,每次到南县来,总要到运河边寻找儿时的故事,哪怕挖一点野菜都开心得不得了……我现在也常常在运河边散步,清新的空气和两岸的风景让我感到轻松惬意,在这里我似乎慢慢地读懂了妈妈……”
朱小平是书法老师,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湖南省作协会员,曾在《散文百家》《绿洲》《散文选刊》《小说林》等文学刊物发表作品。用她的话说,运河的流水、父亲的肩膀、儿时的吟诵、湖乡的风景足以筑就一个文学梦,她笃定:“南茅运河是我家的幸运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