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运河我的歌丨运河情缘之四:没有血缘的亲情

发布时间:2025-06-18 17:27 信息来源:南县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 作者: 浏览量:
字体:

  世间有种情谊,非血脉相连,却深情厚谊,温暖如初。 

  南茅运河开挖之时,8万多民工大多驻扎在工地沿线的住户家里。民工称住户为东家。东家无偿地将自家本就不宽敞的堂屋和房间(卧室)给腾出来作“土棚”。民工们在“土棚”里铺上稻草,垫上旧棉絮,铺上“大布”(自纺的棉布)和床单打地铺。一间土棚要挤上十几二十多个劳力。尽管条件艰苦、物资匮乏,但驻扎的民工和东家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情谊。

收获了一个姐姐

讲述者:曹金波

  原九都公社火箭2队曹金波(南洲镇水机站退休人员)的家就是当时华阁公社同心大队(今华南村)30多个民工的驻扎点。那年12岁的曹金波和8岁的弟弟常常在民工的地铺上打滚玩耍,民工们也喜欢逗他们玩。

  “上工地的大都是小伙子,他们精力充沛,喜欢闹腾。记得有一次,他们鼓动我和弟弟打架,三言两语就激发了弟弟的斗志。我不搭理,可弟弟老撩,忍无可忍下,我出手了。打斗中,弟弟被地上一个‘纠把筒’硌得骨折……还记得有一个人表演魔术,在鼻子里走银币,深夜和他们一起到电影院看电影……那时我们就像一家人,热闹又和睦。”点点滴滴,曹金波如数家珍。

  “他们中有一个女炊事员,大概16岁左右,叫她芝伢姐。听说早没了娘,我母亲心生恻隐,对她关爱有加,给她单独安置房间,并时常嘘寒问暖,情同母女。大家看我母亲没有女儿,撮合她们成了干母女,我们就叫她姐姐。以后的几年,只要过年过节,姐姐都会来家里看望我母亲,她们聊家常,谈论母女之间的话题。姐姐出嫁的时候,我们都去华阁喝了喜酒,听说是远嫁,那时通讯也不方便,她婚后有零星的交际,后来就慢慢断了往来,看得出我母亲心里有些不舍,也不知道那个芝姐姐现在过得好不好?”

  是的,那些曾经开挖运河的人,可好?

百日缘,半生情

讲述者:李军辉

  “是的,他每年都来看我奶奶,一直到我奶奶过世,延续时间达40多年。”说话时李军辉眼里满是深情。

  2024年11月14日,南茅运河专班成员采访茅草街镇三宁河村的李军辉。1975年出生的他,不是开挖运河的亲历者,但是运河情缘的见证人。

  “南茅运河开挖时,我们家驻扎的是原厂窖公社同西大队(今西洲村)的民工,民工在我们家里的时间前后有100多天,大家相处得十分融洽,就像一家人。民工中有个小伙子姓彭,与奶奶同姓,因而特别投缘。小伙子很活泛,拜我奶奶为干妈。他们感情很好,可以说不是母子胜似母子。每年过年过节、奶奶生日,那个彭叔叔都会雷打不动地上门探望。彭叔叔家里的红白喜事,奶奶也会派我父亲去。2016年奶奶过世,彭叔叔都来吊了孝……”

  “还记得我们一个队20多户农家,大部分人靠卖点小菜赚点活钱,但交通不便;到茅草街有七八里远,一个小木筏子就是我们的生存工具。之前水路狭窄,手摇木筏单边要一个多小时,碰上天气不好,过了时辰小菜就卖不出去了,一天的辛苦就白费了……”

  南茅运河不仅是缔结了深厚的情缘,更是改变了两岸人的命运。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