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县盘活微经济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力
10月28日,南县浪拔湖镇荣福村的一片枇杷树下,村民老陈正弯腰捡起刚下的鸡蛋:“这些树是摇钱树,林下跑的是致富鸡,房前屋后这几分地,一年能挣两万多。”他笑着指了指自家庭院。不远处,新安村的辣椒地里,红绿相间的果实簇拥在枝头,村民李大姐麻利地采摘着:“企业包技术、包收购,咱只管种,一亩地顶过去三亩的收益。”
这般生机勃勃的场景,正是南县以微经济撬动乡村振兴大格局的生动缩影。近年来,南县积极探索出一条以农户庭院、闲散土地为载体,以市场化机制为纽带,激活乡村内生动力的精细化发展新路。
位于浪拔湖镇的荣福村原本是一个以传统农业为主、产业结构单一、缺乏特色亮点的偏远小村,2020年,面对房前屋后长期闲置的荒坪隙地,村集体决定携手省级龙头企业广利源公司,创新推出“村集体经济组织+公司+农户”模式,让枇杷、苹果梨等优质果树在院落间扎根,林下鸡鸭悠然觅食,形成树上结果、树下生金的立体种养格局。
企业统一提供种苗技术、负责品牌销售,村集体协调监督,农户专注日常管护。这种分工既化解了农户不会种、怕难卖的顾虑,又通过利益捆绑形成责任共同体。2021年,全村试点仅13户22.9亩,今年已扩展至200户250亩,盛产期亩产值跃升至8000元至18000元。更难得的是,项目优先吸纳脱贫户和弱劳力群体,实现挣钱持家两不误。
华阁镇新安村的故事映射了微经济与现代农业的有机结合。该村以整村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基底,新农人返乡创办的农业科技公司不仅规模化经营1500亩辣椒玉米基地,更将庭院经济作为联农带农的延伸。企业投入资金整治143户闲置菜园30余亩,统一供种、技术指导并保底收购,让辣椒、玉米在小角落里创造出亩均过万元的收益。
村里的种植大户孟令武介绍,土地流转费提升至500元每亩,基地带动400余人次务工,发放工资超300万元,并为脱贫户、低保户、残疾人提供稳定岗位,年人均增收约8000元。庭院种植与基地生产形成互补,既缓解了企业集中用工压力,又让农户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
南县的成功实践表明,盘活方寸地的关键不仅在于物理空间的利用,更在于重构政府、市场与农民的关系。政府通过衔接资金、项目扶持撬动初始投入,将主导权交还市场;龙头企业带技术、渠道下沉,通过保底收购建立信任,让农户敢投入、有盼头;农民从被动参与到主动经营,以劳动力和土地入股,成为产业链上的利益共享者。
人居环境因庭院绿化美化显著改善,秸秆、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推动生态循环,农民增收……这一模式有效地实现了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统一。
方寸之地,亦可书写振兴篇章。南县的微经济探索,规模虽小,却因低门槛、易参与、风险可控,成为村民接受度高、推广性强的振兴新路径。目前,这一模式正以点带面在全县复制推广,为新时代农村改革提交一份亮眼的南县答卷。
益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馨予 通讯员 宋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