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日报头版头条丨用行动力度提高民生温度——南县大力推进“补短提质”行动取得阶段性成效
8月20日,南县武圣宫镇中心卫生院医养中心,73岁的曹显云正与老友对弈。窗外绿荫掩映,楼上养老、楼下看诊的便捷生活,让他感慨万千:“十年前哪敢想,镇上能有这样的好事啊。”这样的温馨场景,如今在南县经常上演。
今年以来,南县以省市“十大重点民生实事”和县级“十件民生实事”所涉57项可量化考核指标为抓手,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精准发力、系统推进民生补短提质攻坚战,取得阶段性成效。截至8月中旬,19项指标已全面完成,34项指标超序时进度,民生事业正向着更高水平、更高质量迈进。
从“养老难题”到“幸福享老”
南县以民生提质为抓手,破解“一人失能、全家失衡”困境,从照护体系、居住环境到智能保障等多个维度精准发力,为银发群体点亮更安心、更温暖、更舒适的晚年。
根据老人的认知衰退程度匹配差异化服务,南县福利院(南县养老中心)新建150张“时光守护”床位,为失智老人打造安全居所,为57位老人定制“一人一策”照护服务,开展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等基础服务,同步提供心理疏导、文化娱乐等特色服务,打造“湘北认知症照护中心”,吸纳周边县市区19名失智老人,让他们在此度过有温度的晚年。
针对认知症老人记忆减退、情绪波动大等特点,配备了90套防撞圆角家具。“我们还会搭配明黄与橙红等高对比度色彩辅助标识,通过视觉引导降低行走碰撞风险,引入音乐、怀旧等非药物疗法,每日定时播放老唱片金曲、展示年代感生活物件,以非药物疗法激活老人感官记忆。”据南县福利院副院长刘钢介绍,这种方式能够更好地帮助老人稳定情绪、延缓病情发展,让老人情绪波动率下降37%。
南县福利院通过智能照护系统实现精准管理,已为57位老人建立动态健康档案,并配备智能摄像头,可自动识别跌倒、长时间静止等异常行为并及时预警。至目前,系统累计发出风险预警10次,响应时间缩短至3分钟以内。自该举措实施以来,老人意外伤害发生率同比下降15%,家属满意度达100%,显著提升照护质量与安全感。
从“痛点清单”到“幸福清单”
在推进民生工程过程中,南县始终坚持“群众点题、政府答题”的原则,将“小切口”民生实事作为撬动大民生的重要支点,老旧小区改造、农村道路硬化、公共厕所提档升级……一大批“微实事”项目有序推进,让群众真正感受到家门口的变化。
在南洲镇老农机局家属楼小区,居民侯先生欣喜地表示,长期困扰居民的管网漏水和停车位不足等问题已全部得到解决。近年来,南县创新推行“群众点单+成片改造”模式,累计推动68个老旧小区实现从“忧居”到“优居”的转变。2025年,南县将“显著提高民生保障水平”列为七大攻坚目标之一,致力通过专业团队和智慧康复设备,构建“医疗-康复-教育”一体化融合服务体系。
麻河口镇官正垸村村民魏乐安,过去依靠传统方式作田,收入微薄;如今,他已成了百亩稻虾田的经营者。“参加免费培训掌握了科学种养技术,我的年收入翻了三番!”他笑着说。以南县“稻虾种养工”这一省级劳务品牌为依托,当地已培养技术能手3000多人,并带动近14万农民实现就近就业。
为确保民生补短提质攻坚工作落地见效,南县建立健全机制,成立专班,定期调度与专项调度相结合,及时掌握项目进展情况,协调解决难点堵点问题。同时,将民生工程纳入重点督查清单,对滞后项目开展专项督导,推动相关责任单位履职尽责。
从“求职难”到“好就业”
8月15日,记者来到南县零工市场,一座集信息发布、用工洽谈、政策咨询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映入眼帘。工作人员贴心地为各行各业的求职者提供从用工登记、岗位推荐到劳动跟踪的一站式服务,让广大求职者和用工主体在家门口就能实现求职与招聘的双向“奔赴”。
南县多措并举增强就业的适配性与稳定性,推动高质量就业。截至8月中旬,全县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752人,实现未就业但有就业意愿的脱贫人口“311”就业服务全覆盖,并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在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方面,南县以“精准服务、创新赋能”为导向,全面提升服务水平。建成1个南县青年人才创新创业基地,为入驻大学生提供全链条式服务;搭建“青年夜校+”创业平台,推出“青年理论宣讲+青创乡坊”模式,开设茶艺、非遗手工等11门特色课程,吸引30余名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参与;完成14000余份大学生档案扫描,对720名离校未就业大学生实施实名制管理,实现电子档案全覆盖,并通过“云信”平台点对点推送创业帮扶政策、企业需求等政企信息1万余条,通过“湘就业”平台累计发布招聘岗位3689条。
益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馨予 通讯员 宋梅 崔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