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县:城乡教育“手牵手”,点亮每个孩子的求学梦
“食堂刷了墙、铺了砖,桌椅全部换新,寝室还新增了冲凉房、洗衣房……条件越来越好,俺家娃不用折腾到县城读书了!”近日,在南县明山中学附近,村民陈大姐望着校园里忙碌的施工收尾身影,对即将到来的新学期满是期待。这份藏在暑假里的教育期盼,正是南县深耕集团化办学改革、破解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难题的生动注脚。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石,让每个孩子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是南县县委、县政府始终坚守的民生承诺。面对过去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失衡、薄弱学校发展乏力的现实困境,南县以集团化办学为突破口,将其作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推进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的战略抓手,通过机制创新打通资源流动堵点,以政策协同激活教育发展内生动力,逐步构建起“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共进”的教育新生态,让优质教育的阳光照亮城乡每个角落。
全域协同破壁垒
薄弱学校焕新生
集团化办学的核心,在于打破城乡教育的体制壁垒。早在2016年,南县便率先试水“名校+弱校”模式,为集团化办学积累经验。如今,一套“三级联动”推进体系已日臻完善:县委、县政府出台《关于推进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实施意见》,为集团发展划定清晰路径,截至2024年,全县集团化(共同体)覆盖面已达80%,让每所学校都能融入优质教育“大家庭”;21个部门参与的联席会议机制,三年来累计解决编制调配、资金保障等关键问题37项,为改革扫清障碍;针对不同学段特点,南县还创新推出差异化发展模式——学前教育推行“四联四同”机制,小学实施“1+N”辐射带动,初中采用“1+2”结对帮扶,高中建立省级示范校与县域高中“1+1”精准联盟,让优质资源渗透教育全链条。
安庄小学的“逆袭”,正是这一机制成效的鲜活例证。2017年,这所曾濒临倒闭的村小被纳入实验学校教育集团后,县里累计投入300万元改造校舍、新建功能教室,集团还选派4名骨干教师驻校任教。老师们不仅分组入户劝学,更开展闭环式教研提升教学质量,仅一年时间,学校招生人数就从1人增至121人。如今的安庄村小,已从“薄弱校”变身“示范校”,成为带动周边村小共同发展的区域教育新枢纽。
资源融通提质量
城乡教育齐步走
优质教育的核心在资源,南县聚焦师资、教研、管理三大关键要素,推动城乡教育资源深度融合。在师资配置上,创新“编制集团统管、教师分校使用”机制,让教师工作岗位在学校、“娘家”在集团,考核评优、职务晋升、岗位变动均由集团统筹调配,打破了教师流动的“身份壁垒”。同时推行名师“跨校执教”计划,艺体教师“走教送课”覆盖所有乡村学校,近三年集团内教师交流达368人次,乡村艺体课程开课率从76%提升至100%,让乡村孩子也能跟着专业老师学画画、练乐器。“青蓝工程”师徒结对更培养出217名骨干教师,为乡村教育注入“新鲜血液”。
教研协同同样成果丰硕。各教育集团整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资源,成立共同体中心教研组,常态化开展“备、说、上、评”四环联动教研,三年来开发共享精品课例1200余节,让乡村教师随时能学、随时能用。“互联网+联姻”平台更架起城乡教育沟通的“空中桥梁”,南县一中与长郡中学等名校建立线上同盟,2023年农村学校参与名校远程教研活动频次同比增长3倍,教师数字素养达标率提升至92%,实现了“名校资源全县享”。在管理上,实验学校、城西中学等紧密型教育集团实行“八统一”管理模式,由总校长统筹决策,降低管理成本、提升行政效能;“捆绑考核”机制更将成员校发展质量纳入集团绩效评价,倒逼优质资源精准下沉,推动城乡学校“同进步、共发展”。
长效保障固根基
改革之路行稳远
改革的深入推进,离不开坚实的保障体系。南县打出政策“组合拳”,为集团化办学筑牢根基。队伍建设上,近三年累计补充教师595名,其中255名定向输送至乡村学校,薄弱学校师生比从1:23优化至1:17,有效缓解了乡村学校师资紧张问题;同时拟将教师招聘权下放到教育集团,通过“考核、考试、引进、遴选”等方式,让集团按需引才、精准育才。考核机制上,建立集团化办学考核评价制度,制定详细的督导评价标准和实施方案,考评结果直接与集团绩效考核、干部任用挂钩,激发改革内生动力。财政扶持上,县财政专门设立集团化办学专项资金,用于干部教师培训、教育教学研究、交流教师生活交通补贴等,对成效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近年来更累计投入9800万元,支持数字平台建设与教师培训,建成县域教育云平台,实现课程资源实时共享,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如今,南县集团化办学已实现从“破壁融合”到“共生共长”的三重质变:7所名校带动11所薄弱校组建教育共同体,42个帮扶对子覆盖全学段,4.2万名学生直接受益;分校孵化成熟后交由原属地管理,形成“培育—反哺”的可持续发展链,全县教育质量全域跃升,实现了从“基本均衡”到“优质均衡”的跨越提升。
未来,南县将继续深化“县管校聘+集团统筹”双轨改革,推动教师跨学段、跨城乡双向流动,进一步扩大名校资源辐射半径;同时构建集团办学质量监测体系,建立动态调整与退出机制,持续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努力为全国县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贡献更多“南县经验”,让每个孩子都能在优质教育的滋养下,绽放最美的成长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