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深处的候鸟保护站
新华社长沙8月25日电(记者周勉)位于洞庭湖腹地的舵杆洲,形如舵杆,有着“水涨为湖、水落为洲”的独特湿地地貌,这使其成为湖南重要的候鸟越冬地和鸟类科研基地。
2024年,湖南省林业局开始实施《湖南省候鸟保护两年行动方案》,在全省主要候鸟迁飞通道、越冬地和繁殖地新建和改造91处候鸟保护站房,位于南洞庭湖和东洞庭湖交界处的益阳南洞庭湖自然保护区南县管理局舵杆洲管理站就是其中之一。
近一年来,这里新添置了23个全天候高清摄像头、数台无人机和红外相机等现代化设备,并建立了一支24小时全天候巡护队。
南洞庭湖自然保护区南县管理局副局长胡彩艳说,硬件的升级和人员的增加有效遏制了人类活动对候鸟生存空间的挤压,管理站不仅制止了多起非法垂钓和违规放牧行为,还修复了数千亩退化湿地。
“我们的监控系统覆盖舵杆洲2.8万亩面积,捕捉到了过去想都想不到的珍贵画面,了解到了许多之前不曾了解的候鸟习性。”舵杆洲管理站副站长高宏告诉记者。
高宏的日常工作之一就是对拍摄到的各种水鸟影像进行分类建档,一年多的时间里,他已拍摄下数千GB的影像资料。
这是舵杆洲管理站今年拍摄到的东方白鹳画面。(受访者供图)
去年底,监控系统拍摄到一只东方白鹳为进食反复洗涮鱼类的独特行为。今年4月,记录到5只东方白鹳幼鸟破壳而出且全部存活的可贵画面。这些视频资料已作为重要研究素材,全部提供给合作科研机构进行鸟类科研分析。
“2021年,舵杆洲记录到的越冬候鸟只有10多种、1万多只,去冬今春,增加到了50多种、5万多只。”高宏介绍,其中青头潜鸭、东方白鹳、白额雁等国家重点保护鸟类的种群数量增加非常明显。
随着鸟类数量增加、栖息地环境改善,候鸟保护站的作用已不局限于巡护和监测。2024年12月,舵杆洲管理站成为重要的试验点,配合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开展“候鸟食源地建设试验”研究。
“洞庭湖很多区域在冬季枯水期时都是落水为洲,因此会生长出大量苔草,是鸟类非常重要的食源之一。”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院教授卢伟志说,他们在舵杆洲设置了试验样地,对苔草进行分时节、有计划收割,并研究维持何种水分条件和疏密程度能发挥出最佳的生态效益。
卢伟志说,希望通过这项试验,未来几年能为洞庭湖、鄱阳湖等湖泊的候鸟食源地建设提供一套可供参考的技术标准。
鸟类在舵杆洲候鸟食源地建设试验点觅食。(受访者供图)
《湖南省候鸟保护两年行动方案》的实施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效。今年3月完成的湖南省2024年至2025年越冬候鸟同步监测的数据显示,共有77种、46.52万只候鸟在湖南境内越冬,两项数据均创历史新高。
“全省91处候鸟保护站房将在今年底全部建设完成。”湖南省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处处长石振威介绍,它们将为系统评估湖南候鸟数量、分布及变化规律提供更加精准的数据支撑,同时还可支持开展候鸟保护相关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为基层候鸟保护队伍建设和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发挥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