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水果撬动富民大产业——南县乌嘴乡发展特色农业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东风桥村葡萄园内,果农正在采摘成熟的葡萄。刘馨予摄
7月16日,记者来到南县乌嘴乡东风桥村13组的葡萄园。夏日炎炎,在阳光的照射下,晶莹剔透的葡萄闪耀着诱人的光泽。“因为日光足、气温高,今年的葡萄特别甜!”果农夏爱华介绍。
近年来,乌嘴乡紧抓现代农业发展机遇,充分利用气候、土壤、水质等优势,积极打造精品水果种植基地,发展特色水果产业,有效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今年上半年,全乡水果产量超过2万吨,产值超1500万元。小品类水果变身富民增收的大产业,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多元产业布局
奏响振兴交响曲
近年来,乌嘴乡采取多元发展策略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人居环境整治、特色产业发展、人才培育、文旅融合等多个方面均取得喜人成果,特色小水果产业更是欣欣向荣。
在东风桥村,通过以点带面推广葡萄种植,培育出阳光玫瑰、巨峰、夏黑、青提等多个品种。每到葡萄成熟季,便有大批游客前来采摘观光,葡萄种植已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新渠道。2025年,东风桥村葡萄种植户近50余户,带动就业100余人,亩产值达21000元。
与之相邻的港口村则主要发展甘蔗产业。当地生产的甘蔗以结长粗壮、色泽红亮、清甜可口而闻名,在以“乡村彭主任”为代表的电商主播带领下,港口甘蔗销售一空,春节期间更是一货难求。2021年,全村种植面积500余亩,总产值200余万元。此后,甘蔗产业不断发展壮大。2022年,港口村甘蔗种植户达200余户,其中规模种植大户有20户,甘蔗种植总面积超500亩,亩均产值6000元至7000元,总产值超300万元。今年,港口村甘蔗种植户达300户,总面积近1000亩。
又东村则因地制宜,致力发展桃产业。村里种植了16亩桃树,打造四季桃项目。该项目利用庭院发展林下经济,采取“借鸡换蛋”的模式,预计带动周边农户200人。此外,又东村的无人机出租项目也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利用无人机播撒化肥,提高种植效率,全村1000余名农户受益。
产业融合发展
拓展振兴新空间
乌嘴乡的小水果产业并非孤立发展,而是与其他产业相互融合,日渐多元化。
在文旅融合方面,罗文村以涂鸦艺术和四季花海打造网红打卡地,吸引了大量游客。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还可以品尝当地的特色农产品,体验乡村生活的乐趣。这不仅发展了农村旅游,还带动了农产品的销售,促进了农民增收。
在品牌建设方面,乌嘴乡致力打造统一的农产品品牌,实现农产品的优质优价;在技术创新方面,乌嘴乡与科研院校合作,引进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小水果的产量和品质。同时,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和生产技能;在人才培育方面,乌嘴乡建立乡村振兴人才服务站,开展技术培训20余次,培育高素质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并回引外出人才建设家乡。
这种全产业链融合思维正在全乡蔓延。乌嘴乡将小水果观光采摘线与罗文花海生态旅游区、精品小水果生产示范区、农文旅产业融合区有机串联。例如赛河村,将木槿花的使用与采摘结合起来,打造木槿花海吸引游客,把木槿花做成花饼等美食,其苗木还能用来美化人居环境。“现在不是简单卖水果,而是卖体验、卖文化。”赛河村果乡园生态农场负责人、赛河村村干部李波说。
“我们打算将小水果产业与文旅、电商等产业深度融合,打造更多的乡村旅游产品,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乌嘴乡党委副书记梁湘介绍,下一步,乌嘴乡将充分依托湖区自然资源优势,精准对接市场需求,积极探索发展更多特色产业。同时,大力开展技术推广工作,全力走产业化发展之路,切实让“小水果”发展成为富民“大产业”,一步步实现产业兴旺、村民富裕的美好愿景。
益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馨予 通讯员 胡程坤 曾青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