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肥打底 沃土遍生金——南县推进绿色种养循环解开耕地生态密码

发布时间:2025-05-12 08:16 信息来源:益阳日报 作者: 浏览量:
字体:

旋耕机将紫云英翻耕入土肥田。刘馨予摄

  益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馨予 通讯员 任杰

  立夏刚过,洞庭湖平原褪去暮春的薄纱,换上浓绿。在南县麻河口镇的千亩高标准农田里,紫云英与油菜的残花零落成泥,旋耕机轰鸣着将鲜嫩的绿肥翻入黝黑的土壤,空气中草木发酵的气息裹着湿润的泥土味扑面而来。“这土,攥一把能出油。”种粮大户董彬蹲在田埂上,掏起一把深褐色的土块笑道,绿肥配粪肥,把地养得“饱饱的”。这番景象,正是南县推进绿色种养循环、解开耕地生态密码的生动写照。

  近年来,南县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积极推进化肥减量增效工作,通过大力推广绿肥种植、作物秸秆还田和绿色种养循环,将“用地”与“养地”相结合,持续提高耕地有机质的含量。2024年,全县种植绿肥4.38万亩,秸秆还田面积128万亩,秸秆还田率达到90%以上,收集养殖粪污制成粪肥还田面积10.5万亩;今年,全县计划种植绿肥4万亩以上,秸秆还田率提升两个百分点,绿色种养循环面积稳定在10万亩以上。

紫云英花海背后的生态账本

  “通过这种免播方式,今年9到10月可以实现紫云英鲜草亩产1000公斤以上的目标。”4月30日,在河东片区一季稻区紫云英免播生产技术百亩示范片内,县农技专家余国民踩着松软的泥土,仔细查看土壤墒情。预计15天后,这些成熟的作物将随深耕作业埋入沃土,为全县4.16万亩高标准农田提供优质有机肥源。

  这场高效迭代的背后蕴藏着精妙的生态账本:政府每亩补贴130元,农户只需按“三沟配套”“双花混播”等生态配方播种,便能让土地在夏秋两季吃上定制套餐。余国民告诉记者:“2公斤紫云英种子混0.2公斤肥用油菜种子,鲜草产量能到1500公斤,抵得上15公斤化肥。”

  “紫云英和腊油菜混播,不仅能够发挥两种作物的协同效果,让农田的固碳效果更好,到了花期还能美化景观,一举两得。”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曹卫东介绍,紫云英是天然绿色基肥,具有改善理化性状以及生态环境、增加土壤肥力的作用。为减少化肥带来的副作用及使用成本,近年来,南县发挥紫云英等绿肥作物的生态功能,结合“双花混播”、“紫油套种”等技术,极大提高绿肥产量,让传统冬闲田变成天然肥仓。

从污染源到营养源的蝶变

  当最后一车紫云英翻入泥土,数十公里外的浪拔湖粪肥加工厂也迎来最忙碌的时节。走进加工厂,发酵罐正隆隆作响,工作人员拉着满车猪粪过磅称重。通过“养殖场+服务组织+种植户”的闭环模式,全县86家养殖场的畜禽粪污经无害化处理,变身滋养沃土的有机肥。与此同时,在一旁的蔬菜基地,菜农程碧云正在使用免费收到的粪肥肥田:“以前化肥烧苗是常事,现在用有机肥,种出来的菜薹个头匀称、甜度更高,更卖得起价。”

  据悉,自2021年南县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项目实施以来,各标段与对应片区养殖户、种植户对接,确保辖区内畜禽粪污及时消纳、应收尽收,在省土壤肥料研究所专家团队的指导下,将发酵腐熟的固体、液体粪肥科学还田。2024年全县共收集处理畜禽固体粪污5.78万吨、液体粪污8.24万方,制成堆肥3.02万吨、液肥7.36万方,完成粪肥还田面积10.5万亩。

  项目不仅提高全县养殖业与种植业的综合生产效益,大大加快养殖场畜禽粪污处理进程,节约养殖户粪污处理成本,制成的有机肥还替代了部分化肥,减少了种植户农业生产化肥的投入。不仅如此,施用有机肥丰富了土壤营养成分,提高了农作物产量,提升了农产品质量。

  2024年,全县有机肥施用面积达21.46万亩,项目区农作物增产4.7%,节本增收577万元。

藏在沟渠里的省钱之道

  “这些条条沟沟是绿肥的生命线。”站在明山头镇丰安坝村新改造的高标准农田旁,村党总支书记杨柳指着纵横交错的沟渠介绍,30厘米深的主沟排涝、25厘米围沟控水、20厘米厢沟保墒,形成旱能灌、涝能排的智能水网,冬末早春时节天气寒冷,正是这套系统让1050亩农田安然过冬。

  这些水沟也是紫云英抗旱排渍的关键。据当地农技专家介绍,冬季如果遇到干旱,出现土表发白、紫云英边叶发红发黄时,灌跑马水就能抗旱;秋冬季或开春后,如果遇到大雨或者连续降水,及时清理沟渠便可排渍。更令人称奇的是,五月紫云英结荚成熟时,农机深翻将种子埋入土层,待到九月稻田灌水,沉睡的种子便可自发萌芽。“就像给土地办了自动续费卡,往后3年都不用再播种了。”丰安坝村种粮大户熊进才兴奋地告诉记者,光是种子钱每亩就能省下60多元。“粪肥的滋养渗入稻穗,我们守护的不仅是饭碗,更是子孙后代的绿水青山。”采访的最后,大家望向一望无垠的田野:肥沃的土地上,旋耕机的轰鸣与白鹭的啼鸣合奏成耕耘的交响曲,每一株破土而出的新绿,都在诉说着生态农业的新故事。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