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为笔 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赫山区清溪村的文学市集。刘舒婷摄
益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舒婷
乡村振兴关键是要提振农民的信心、激发农民的力量。近年来,我市着力夯实乡村文化基础,深挖乡村文化内涵,扎实培育壮大乡村文化产业,以文化振兴带动乡村振兴,走出了一条具有本地特色的发展之路,为全市乡村振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文化铸魂,乡村发展添引擎
近日,记者来到南县中鱼口镇白吟浪村,该村既不靠城也不近镇,既无名山又无名湖。可就是这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近几年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21年以来,该村先后被定为湖南省乡村振兴重点示范村、益阳市美丽乡村示范村、益阳市以文化振兴推动乡村振兴第一批重点村,获评省级“五好两宜”和美乡村创建单位,村庄规划被列为全省“和美湘村”首批优秀案例名单。
漫步在该村的乡间小道,道路整洁、池塘干净、竹木成荫、花草盛开、屋舍俨然、环境恬静,如同人在画中游,画随人在动。该村除了风景秀美外,映入眼帘最多的是文化宣传。白吟浪村原名育红村,因小说《白吟浪》而更名。为充分挖掘《白吟浪》小说文化IP,2021年,该村获得更名批准,成为南县村庄发展史上第一个因小说而更名的村庄,这也使白吟浪村的成名有别于其他美丽乡村。该村还与省级非遗项目羊舞岭窑陶瓷技艺传习所开展“村企合作”,将小说《白吟浪》里面描述的生活场景和店铺招牌烧制成瓷板画,装饰在村庄醒目的墙面上、空白处达800多平方米。
在赫山区谢林港镇清溪村,只见精品民宿、清溪剧院掩映在绿树丛中,10家作家书屋散布在塘边田边,印象广场、连环画长廊、清溪荷塘、立波梨园等地游人如织。近年来,清溪村以文化铸魂,着力打造“山乡巨变第一村”,农文旅融合发展,乡村产业兴旺。去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00万元,人均收入5万元。每天来村里看书的、喝茶的、打卡的游客越来越多。“几年乡村振兴的实践,让我感受最深的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自愿回来创业就业了。”清溪村村民邓旭东说。
文化赋能擦亮农村发展“新底色”,提振人们的“精气神”。安化县抓住省宣传文化系统驻县乡村振兴帮扶机遇,探索将安化打造成文化振兴引领乡村振兴样板示范区,出台文化振兴引领乡村振兴三年行动方案,强力推进“以文培元、以文兴业、以文聚才、以文促建、以文强基”,实施“20个工程68个子项目”,以3个示范乡镇和11个示范村为抓手,扎实推进,发掘本地文化内涵。《我心归处是安化》《翩翩是安化》《走进安化》等书籍的出版,正不断增强安化人民的文化自信。
艺术赋能,文旅产业放异彩
坐落在藕池河东支河畔的南县乌嘴乡罗文村,原本是洞庭湖边一个普普通通的村落,凭借“涂鸦+花海”,摇身一变成为“网红”,获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A A A A级旅游景区和湖南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
每年3月,万亩油菜花海争相怒放,吸引游客漫步田野踏春,四季花卉在这里肆意盛放,彩绘与花海交相辉映。一到节假日,来村里观赏涂鸦艺术、体验乡村休闲游的游客络绎不绝。2022年,罗文村以涂鸦这一文旅IP引流,打造“罗文夜总汇”主题夜市,游客在此可以赏夜景、逛夜市,尽享夜游、夜食、夜娱、夜购多元化体验。好客的罗文村村民在自家门口摆摊设点,返乡创业青年王吉康当上小老板,每年收入超二十万元。产业融合新模式与农旅休闲融合发展新模式为罗文村发展注入活力,促进了当地群众增收。
走进洞庭湖畔的资阳区张家塞乡富民村,一排排白墙红瓦的村舍错落有致。时尚新颖的设计元素自然融入乡野房屋,从湖边栈道、原木茶屋,到麻石庭院、风雅荷塘,都带着艺术范儿。6年前,退役军人许国良来到这里,探索实施“艺术振兴乡村”新模式,用一支画笔撬动了小乡村。如今,这乡旮旯已变成了热门“打卡地”。
许国良了解到富民村以独特方法腌制的擦菜子脆嫩鲜美、咸淡适口,但因没有品牌卖不起价。他改变村民在地上晾晒的习惯,给村民设计产品包装,注册商标。还帮助村民周玉香进行庭院改造,请人在此直播卖货……“以前6元一公斤的擦菜子,现在卖到12元,还不愁销路。”周玉香说。腌菜声名远播后,许国良等人又帮助该村用文化元素重塑乡村形象。一人高的泡菜坛子、精心铺设的石板路、大气壮观的擦菜子晾晒场等,在富民村移步换景,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前来旅游观光。
“相传,青云洞是爱国诗人屈原曾经屯兵十万、抵抗秦国的地方,因此也被村里人称作‘屈子屯兵洞’,现在开发成了旅游景点,游客络绎不绝。”在安化县马路镇马路溪村青云洞景区,导游谭丽华向游客介绍青云洞的“前世今生”。2021年,省文化和旅游厅工作队入驻马路溪村开展乡村振兴帮扶,通过“村企合作”模式,对传统村落民居古建筑群、青云洞、古楼坡茶园、马路溪等现有资源进行开发打造。景区项目以屈原在《楚辞》中的著名诗篇《九歌》为蓝本,以中国传统神话故事为基础,结合“少年屠龙”的典故和民间祈福的传统,打造了《云上九歌》的故事。同时,以此为基础,在青云洞中以3D M apping投影、LED裸眼3D技术、全息影像等用数字科技赋能历史文化的方式,打造电影级景区场景,开发了全国首个仙侠国潮风格的溶洞景区。景区开放后,马路溪村迅速在网上走红,仅去年中秋国庆双节期间,青云洞就接待游客近十万人次。
淳化民风,和美乡村显朝气
“以前我们只能在露天的广场上跳舞,而现在可以在大礼堂里跳,这里不仅有宽敞的舞台、优质的音响,还有众多的观众,越来越多的村民喜欢上跳舞了。”近日,赫山区泉交河镇新松树桥村广场舞队的阿姨们吃完晚饭后来到大礼堂,随着激情的音乐响起,活力四射的广场舞队跃动了起来,大家都享受着这份傍晚的惬意,纷纷夸赞着大礼堂的种种优点。
据了解,新松树桥村村“两委”充分利用村民服务中心周边场地,于2021年建成了乡风文明大礼堂。“以前农村办酒席都喜欢攀比,总想着比别人高一头,用在酒席上的开销不断增加,人情负担也是日益加重。”村干部谭文告诉记者,建设“乡风文明大礼堂”的目的就是为了遏制这种互相攀比的陋习,让变味的酒席真正回归淳朴本质。自大礼堂建成以来,村民自觉参与活动,移风易俗工作取得良好成效,这里真正成为了建设乡风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全体村民的精神家园。
在安化县冷市镇大苍村,家家户户墙上悬挂着由村委会统一制作的二维码标识牌。二维码记录了这个家庭的道德积分、村民代表服务联系群众名单、驻村工作队员联系电话、村规民约和政府公告公示等内容。大苍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刘品一说,村民扫一扫家门口的二维码,就可以“看一看”“比一比”,形成向上向善的内在自觉,实现从“推着干”到“比着干”“争着干”的良好局面。目前,该村“积分大户”越来越多,“好人好事”“志愿服务”“公德美德”越来越火。
“肖家村自古以来,都秉承着‘孝、学、勤、俭、德、信、礼、和’的肖氏家训。”在安化县小淹镇肖家村,肖满意谈及村里的文化传承时,充满自豪。多年来,肖家村致力于保护和传承乡土文化,为此精心建设了农家书屋、宣传栏、文化长廊、文化墙等可视阵地,这不仅凸显了家训家风在基层治理中的重要作用,还让这片土地保持了浓郁的“泥土味”。近年来,该村结合时代特点,还制定了新时代家规家训,与歌唱、快板相结合,深受游客喜爱,已成为肖家村的文化名片。同时,印制了新的《肖家村村民手册》,引导村民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直播、短视频等,让本土文化得以更广泛地传播。这一切的文化元素和宣传,如春风化雨,入脑入心,让村民们不自觉间向古人看齐、向贤人看齐,崇德向善,勤俭持家,和睦邻里,守望相助。
以文化繁荣赋能乡村振兴
刘舒婷
近年来,我市各地乡村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展现出繁荣发展的蓬勃气象。“村BA”“村超”等乡村文化体育活动火热开展,特色“村晚”颇受欢迎,非遗展演吸引游客驻足……绚丽绽放的乡村文化之花,扮靓村民文化生活空间,增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信心。但也应看到,推动乡村文化建设,仍面临一些现实难题。解答好这些问题,才能更好激发文化活力,为乡村振兴持续赋能。
要深入挖掘乡村文化资源,培育更多乡村文化人才,强化文化赋能,乡村振兴“一池春水”才能被充分激活,乡亲们的日子才能越过越有滋味。同时,要不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推动优秀传统乡村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乡村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在此基础上,各地依据资源禀赋,因地制宜走差异化发展之路,进而形成乡村文化百花齐放的繁荣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