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运河我的歌丨南茅运河工地生活杂忆(一)

发布时间:2025-03-06 08:18 信息来源:南县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 作者: 浏览量:
字体:

  编者按:

  满怀豪情战天地,一腔热血筑丰碑。南茅运河开挖时,许多人主动请缨。留守后方的想方设法支援前方,没有领到任务的,找机会上工地、作贡献。三岔河公社“抢底板”的关键时刻,工地上突然多出了3000多人,那些在家的老人、妇女、学生都自发地参战了.......

  在热血与奉献的生活中,当时在县文艺工作队的马永森(后任县文联主席、文化局副局长,现为文旅广体局退休干部)深入工地,出工出力;发挥专长,编导节目;总结典型,足迹遍布南茅运河全线.......

  本栏目从这期开始,将陆续推出他的南茅运河工地生活回忆文章。

工地上的编外民工

  1975年10月28日,南茅运河工程正式开动工了。可是,我当时所在的县文艺工作队仍然置身事外。我便向县文化主管部门的领导提出到南茅运河工地去参加劳动。得到领导的认可后,我特意添置了一套钩子扁担,带了几件换洗衣服,便搭车赶往设在三仙湖公社机关的县南茅运河指挥部。

马永森的日记

  在那里,我见到了曾在南县修建湘黔铁路指挥部的老领导罗尚、胡德一等,还有原来在文工队的同事刘治国。他也抽到指挥部政治部参与编印《运河战报》。我找他们了解开挖南茅运河的大体情况,也了解到老家所在的沙港市公社滨湖大队工地就在三仙湖镇附近,便直奔而去。

开挖运河时的马永森

  到工地上,看到两个弟弟正在挑土。我二话不说,放下挎包、操起钩子扁担,便加入他们的行列。中饭时节,炊事员将饭送到工地上来吃。全队工地上来了20多个劳力,分成三桌。一大钵南瓜汤,一大碗炒白菜,一碗火焙鱼炒辣椒,味道都不错。只可惜当时只有棉籽油吃,菜上面都是一层黑黑的油晕。劳累过后吃起饭来讲究不了那么多,能填饱肚就不错了。我对他们说﹕“我是编外民工,不要记工分,只混几餐饭吃算了。” 他们表示热烈欢迎。我晚上也跟两个弟弟挤在一床睡。

  第四天上午,沙港市公社文化站的辅导员胡志强到工地上采访。发现我在挑土,便不由分说地把我拖到了沙港市公社运河工地指挥所。

  原来,每个公社指挥所都按县指挥部的要求,组织了一支半脱产的文艺宣传队,经常编排些表扬工地上新人新事的节目,以鼓舞士气,活跃工地文化生活。

  我到那里一看,原来是徐春和、潘四喜等在公社文艺宣传队一起工作过的老朋友。二话没说,就同他们一起商量编节目事宜。

  为了掌握素材,第二天早餐后我就赶往县指挥部,找指挥部的老领导了解了有关情况。正准备离开之时,恰好遇到工地指挥长刘应元(时任县委副书记),他问了我的来意:“那正好,明天王美成书记约了我去了解运河工地的情况。我们每个公社都要走到,你就跟我们一起去吧。做两天时间准备。” 我当即应允,赶紧到住地收拾好行装,马上搭汽车赶回县城。

征集小贴士

  “我的运河我的歌”专题专栏推出来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专栏编委表示衷心感谢!

  南茅运河是长存于南县人民心中的记忆。如果你有关于她的故事,请讲出来;有关于她的歌,请唱出来;有关于她的线索,请提供出来!敬请关注南茅运河,关注“我的运河我的歌”栏目。

  联系电话:18133811682

  投稿邮箱:1534077217@qq.com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