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运河我的歌丨攻坚克难之二:软工地 硬骨头

发布时间:2025-02-13 09:49 信息来源:南县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 作者: 浏览量:
字体:

  产子坪居育乐大垸中心,湖面面积11.5平方千米,横跨当时的九都山、荷花嘴。

李平摄

  产子坪形成时间久远。相传古时有一对渔民在湖内捕鱼,妻子突然临产,急泊船于湖中草坪旁,顺利分娩,于是称产子坪。

  “产子坪、产子坪,毒蛇野鼠黄畜筒,若要行路穿湖过,要有朋友结伴行。产子坪、产子坪,湖中蒿草湖边坟,月黑风高人心悸,夜半只怕鬼敲门。”

  从流传的民谣可以看出产子坪的蛮荒神秘,芦蒿野草丛生。

  修南茅运河,必定穿过产子坪。在湖中修河筑堤,难!因其“蛮荒”,且湖底深,淤泥厚,所以清障难,筑堤更难。是实实在在的一段“软工地”,一块“硬骨头”。

  1975年11月22日,寂静的产子坪沸腾了:荷花公社干群开赴这里,几百面红旗随着冬日的湖风招展,几十个高音喇叭震天响!

  开工时节,4000多人在1860米长的湖里摆开战场,他们冒着严寒,敲开冰块,抽干湖水,一看,傻眼了:1米多深的淤泥,怎么施工,怎么筑堤?

  这时,工地上一名70挂零的嗲嗲站出来了,他就是主动请缨,带领儿子、孙子(孙女)祖孙三代上工地的汤嗲汤寅生。老人老当益壮,下湖排淤,做苦工、战难工,赢得了干群的敬重。祖孙三代战运河的故事也成为了开挖南茅运河的佳话。

  老人参加过1954年的治理洞庭湖工程,凭经验,他提出了打木桩固基础,用芦苇扎排排浸水的方法。筑堤过程中棉梗铺连,一层棉梗一层土、层梗层土的方案,一试,还真管用。

  “一把把银锄一把把锹,一条条扁担肩上挑;一阵阵歌声震天地,一杆杆红旗工地飘。民兵学习汤满嗲,宏伟蓝图细心描;铁手撕开产子坪,人民力量胜舜尧。”开挖产子坪的民兵敲开冰凌,从湖底中一铲铲、一桶桶、一筏筏(泥筏子)把淤泥、米汤泥清除。冰天雪地里挥汗如雨,浑身上下全是泥.......

易晖摄

  工程开工后,虽然对施工难度做了预测,准备了预案,但是,塌方、垮坡却经常发生。不少地方出现了多处塌方、垮坡,不少堤段刚刚担筑成型,第二天就“缩”进湖底。望着自己破冰雪、用汗水一担担挑起来的堤段垮了下去,不少人都流下了难过的泪水。

  这时,县指挥部领导及时来了,工程技术人员与公社干部一道攻坚克难,经过反复研究、实验,决定采取三大步骤进行施工。一是加大基础面积。就是在湖底清淤后不急着进土,而是先铺上厚厚一层芦苇,两端比堤段宽出3到5米再进土,这样堤段就难以下陷。二是稳住堤身。采取一层土、一层芦苇层层叠压的施工方法,做到层层交叉,增加其强度。三是加大堤身断面,防止垮坡。按设计图纸,河堤断面坡比为1:3,现加大为1:8。待工程基本完成,堤身稳固后再一次整修成型。这三招还挺灵。果然,堤段再也没有出现塌方、垮坡,为工程的顺利实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李平摄

征集小贴士

  “我的运河我的歌”专题专栏推出来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专栏编委表示衷心感谢!

  南茅运河是长存于南县人民心中的记忆。如果你有关于她的故事,请讲出来;有关于她的歌,请唱出来;有关于她的线索,请提供出来!敬请关注南茅运河,关注“我的运河我的歌”栏目。

  联系电话:18133811682

  投稿邮箱:1534077217@qq.com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