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运河我的歌丨攻坚克难之一:首战倒虹吸管

发布时间:2025-02-06 09:31 信息来源:南县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 作者: 浏览量:
字体:

  “谁说水中无龙王,沱江河中有一双。一头连着南茅河,一头吐水吞长江”。

来源:南县融媒体中心

  均和倒虹吸管是南茅运河最重要的配套工程,西起三仙湖镇均和村,东至青树嘴镇永康村,似一条巨龙横卧于沱江之底,担负着育乐垸27万多亩农田冬春两季渍水自流进大通湖、泄入洞庭湖的任务,被誉为“洞庭长虹”。

李平摄

  倒虹吸管的建设(9月)是南茅运河的“前哨战”,必须抢在来年汛期到来之前完工。因而时间比南茅运河大会战早,当年工地的热度也毫不逊色——

  劳动竞赛热火朝天。参战的浪拔湖与八百弓两个公社任务各半,人数基本对等,没有口令,没有指挥,工地上的“对手赛”却异常火热:河这边号子阵阵,河那边机声隆隆;河这边“哦嗬”喧天,河那边喇叭嘹亮;河中间则红旗招展,人声鼎沸。顿时,整个工地变成了一幅流动的治水图,浩瀚雄浑,振奋人心。“婆婆子挖,老倌子担,一天担得八方三。”人人挑重担,个个争先锋,队与队、家与家、个人与个人之间自发开展了竞赛,工地上比、学、赶、帮、超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一浪高过一浪。

来源:《运河图志》

  攻克难关典型引路。浪拔湖指挥所朝晖连队27个民兵担负围堰工程作业,河水深,淤泥厚、风大浪高,大坝崩塌时有发生。1975年工程初期,经过8天紧张战斗,高效完成土方比预期超50%,来不及高兴就遇寒流来袭,一夜间河坝冲毁殆尽。1976年3月的一天凌晨,又是狂风暴雨,沱江河水惊涛骇浪,围堰岌岌可危,广播里警报阵阵。警报就是命令,顿时,吃饭的放下饭碗,刷牙的扔下牙刷,拿起工具向围堰冲去……建起,被毁,重建,工程就在这样的重复中进行。为了赶进度,连长段长安带领全连战士成立一个高工效小组,在担距100多米的情况下,每人平均完成7方土以上。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痛,这是工地上最朴实的誓言。其中一位闪了腰的民兵,敷上草药捆住腰后继续战斗,留下后遗症也毫无怨言。

来源:《运河图志》

  土法上马斗志昂扬。一杆红旗树,万面红旗飘。修建“倒虹吸管”,要在河床中开挖一条横河渠道,须下挖4至5米,下面基本上是河沙。参战民兵只能用木桶、粪瓢、水瓢来舀“土”。在那段几乎原始的操作中,他们仍保持着旺盛的斗志和热情,他们加油鼓劲,号子不断,泥浆在空中飞扬,大家溅得满身污泥,一天下来,民工们相互只能看到对方的两个眼球和牙齿,但战斗精神丝毫不减。

  挑战项目勇往直前。“要做我们前辈没有做过的事,要做让自己光荣、让子孙自豪的事……”当时在河床中要现场浇筑一条直径4米,长近200米的圆形管道,这是南县水利建设史上的新尝试。工程突击队成立时,申请书、请战书和大家的激情一同燃烧:“天不怕、地不怕,均和岸边把营扎,移山填海我上阵,龙王听了都惊吓。”他们用行动践行誓言。

  先进事迹层出不穷。“我活一天,就要干一天革命,为了建设大寨县,我73岁的老倌子也要争贡献。”八百弓太安连朱宣初老人,患有严重的腿疾,头一个报名参加治河战斗,到工地把行李一放,扮砖打灶,修整工具,打扫卫生,为大部队施工积极做好准备工作;开挖土方战斗打响后,顶严寒,冒风雪,出工早、收工晚,23天咬牙坚持挑土92方。“没有共产党的好领导,我们不可能团结起来建设这么大的水利工程。”浪拔湖指挥所成伏连参加过1954年治湖战斗的刘明山、蔡忠元、杨菊林三位老人十分感慨,为了给年轻人鼓劲,三位老将组成一个小组,与小伙子比成绩,17天开挖土方343立方米……

李平摄

  通过近7个月的艰苦鏖战,1976年4月,均和倒虹吸管的三大主体工程基本完成。一条直径四米的巨大混凝土圆管横跨沱江两岸,似一条青龙横卧其中,捍卫着自己的家园。

征集小贴士

  “我的运河我的歌”专题专栏推出来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专栏编委表示衷心感谢!

  南茅运河是长存于南县人民心中的记忆。如果你有关于她的故事,请讲出来;有关于她的歌,请唱出来;有关于她的线索,请提供出来!敬请关注南茅运河,关注“我的运河我的歌”栏目。

  联系电话:18133811682

  投稿邮箱:1534077217@qq.com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