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运河我的歌丨数字里的南茅运河

发布时间:2025-01-02 09:15 信息来源:南县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 作者: 浏览量:
字体:

  编者按

  惊云梦,十万银锄耀百里;撼洞庭,五十风华铸千秋。

  走过风风雨雨50年,在如水的岁月里,南茅运河以其排灌、交通、航运、生态和文化于一体的综合功能,让洞庭湖滨的南县改写了落后的水运史,谱写了崭新的水利史,刷新了崛起的农业史,对整个南县乃至湖南省的经济社会发展都产生了重要意义。

  红旗飘飘,号子声声,十万大军艰苦鏖战的场面仿佛如昨。在故事里行走,在回望中奋起。南茅运河的开挖,不仅是一项庞大的水利工程,更是“艰苦创业、敢为人先、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集中体现,这是南县宝贵的文化遗产,激励着南县人民在各个领域不断前进。

  作为南县人民名副其实的母亲河,经过半个世纪的涤荡沉淀,不仅积蓄了无数感人的故事,更是以生生不息的方式为南县人民提供了一个永葆初心的精神家园。为了进一步挖掘南茅运河的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让流淌的光芒照耀未来的征程,我们开辟专栏“我的运河我的歌”,陆续推出关于南茅运河建设的历史及其对南县的贡献、南茅运河及其配套工程建设中的故事、亲历者访谈录、运河两岸的人物、美食、风土人情故事及诗词歌赋等主题内容。同时向社会征集相关摄影、美术、文学作品等艺术佳作。欢迎赐稿并提出宝贵意见。

  数字里的南茅运河

  一泓长水,百里画廊:两岸花成簇,树成行;清亮的河水、临水白墙黑瓦的民居、远处绿意盎然的稻田,构成一幅湖乡美丽的长卷。

  半个世纪过去,南茅运河,这条承载着南县人民希望和幸福的河流,经过时间的洗礼,岁月的沉淀,更显清丽雅致,风华绰约。

  一河贯南北,一脉连未来。

  时间是经,数字是纬,串起的是闪光的足迹,是南县人民的精神力量!

  1975年10月28日,那是值得南县人民永远记住的日子:18个公社(镇)的84000名劳动大军开赴工地,在冰天雪地里破湖断水,肩挑手扛,经过68个昼夜的奋战,建成了一条底宽30米,面宽78米,长41.3千米的运河,因其北起南洲镇,南至茅草街,因而命名为南茅运河。

  “如若把南茅运河的干渠支渠在大地上竖起,550公里,这是多么繁盛的大树啊,这棵大树上结出什么果实,这棵大树上开着什么花朵?”

  歌者的吟诵是形象的,诗中的数字是真实的:那些密布在运河两岸的500多公里的“枝丫”,成为运河的“毛细血管”,滋养着育乐垸近30万亩良田沃土,滋养着这片土地的人们。

  以红旗桥一带为中心,向东,11公里长的支渠与穿过沱江的倒虹吸管相接,通过五七运河流入大通湖;向西,建育新电排,其渠道与藕池河中支相连;在南端,通过修建茅草街船闸,将藕池河中支和松澧洪道尾闾、目平湖、南洞庭湖沟通,外河运输船只,通过船闸进入运河,直抵县城。1994年南茅运河延伸拓宽后,其主干道总长为43.92公里。与此同时,在最北端的浪拔湖钟家嘴修建了南洲泄(进)水船闸,将运河与藕池河东支相接……

  据统计,南茅运河沿线有大小水利工程设施125处,其中中小型进(泄)水船闸2座,电力排灌机埠 31处34 台 2535千瓦,大小涵闸92处。

  南茅运河水利系统工程建成后,南县境内水系发达,水利调蓄、交通运输、生态功能都大大增强。每年10月秋洪退去,到次年5月的汛期到来之前,7个多月的时间里,垸内26.9万亩农田的渍水可通过南茅运河自流入淞澧洪道,经均和倒虹吸管、大通湖自流入东洞庭湖。仅此一项就可节省排灌用电150多万度,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每年6月至9月的汛期也是大通湖滨五门闸关闸期间,垸内大量渍水可以通过育新电排和各乡镇大大小小的电排排出去。如遇干旱,可以通过茅草街船闸, 把淞澧洪道的水引入南茅运河,再灌溉育乐大垸的农田。

  “十万银锄落,冰随汗雨飞”。南茅运河系统水利工程,是南县人民心血和汗水的凝结,是南县人民艰苦奋斗、敢为人先、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集中体现。

  在运河工地,全县共有5200多名县、公社、大队、生产队干部参加大会战。其中有公社(镇)副书记37人、党委党员104人,大队支部书记307人、支部委员1516人,生产队长3200多人;47名优秀分子加入中国共产党党员,206名优秀青年加入共青团组织;涌现出先进集体1100个,模范人物11300多名。

  运河建设中,10天里群众自行拆除房屋563栋,建筑物61处,义务投工950万个。运河工程预算造价321万元,钢材421吨、水泥3988吨,木材1375立方米,结算时,实际造价为286万元,钢材316吨,水泥3031吨,木材963立方米,分别节约10.7%、25%、24% 、30% 。

  数字是枯燥的,可透过数字,我们感受到了运河开挖中南县人民的精神特质,感受到了运河水利工程给南县人民带来的福祉。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