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四量并举”,擦亮“南方黑土地”金字招牌
南县县委副书记、县长 钟剑波
南县地处湖南省北部、洞庭湖区腹地,拥有典型的平原地形,河网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良田沃土百里,土壤土层深厚、土质肥沃、偏碱性,素有“南方黑土地”之称,是重要的农业大县和粮食主产区。近年来,南县县委、县政府坚决扛牢耕地保护政治责任,坚持“四量并举”、量质并重,全力加强耕地保护,全县耕地保有量93.11万亩,成为全省唯一国家级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县,耕地保护工作获2022年度省政府真抓实干表扬激励,连续两年入选全省耕地保护十大典型案例。
一、全力以赴稳“数量”。健全体制机制。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党政同责,书记、县长担任全县耕地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双组长,建立定期调度机制,将耕地保护责任目标列入年度绩效考评重要内容,制作耕地保护“一张图”,形成全县“一盘棋”、一级抓一级的工作格局。做到科学布局。科学划定“三区三线”,按照应划尽划、应保尽保的要求,划定耕地保护目标91.54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81.14万亩,较上一轮规划增加耕地保有量7.47万亩、永久基本农田10.22万亩,调出可不纳入耕地保护目标的六种情形1.57万亩,调优永久基本农田10.14万亩,确保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落实监管责任。提高耕地保护管理水平,创新实施河长、林长、田长“三长联动”机制,进一步整合人员、资源及职能,将全县划分为13个大网格、168个中网格、656个小网格、4072个微网格,明确一网格一专人,由县、镇、村、组四级“三长”分级负责,压实巡查监管责任,有效打通耕地保护“最后一公里”。
二、多措并举提“质量”。坚持拓展良田面积。按照整乡镇、整村集中连片建设试点,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66.76万亩,占永久基本农田的82.28%。通过整县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到2026年实现全县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的目标。坚持提高产粮能力。加大良田、良种、良法、良品推广力度,实现适度规模化经营种植,推广优质稻订单生产,实施“稻+虾”“稻+稻+菜”“稻+菜(油)”等多种种养模式,切实提高单位面积产能,让种粮护耕得到实惠。坚持提升土壤环境。推进全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与监督指导试点县建设,实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八大工程”,完善农业面源污染监测体系,推进农业投入品废弃物回收处置,促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2023年,单位面积化肥使用量减量2.5%,打造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示范区12个,持续擦亮“南方黑土地”这块金字招牌。
三、严守底线控“增量”。广宣传。通过“全国土地日”、三下乡、上门普法等活动,广泛宣传耕地保护政策法规,解答群众关于耕地保护、土地审批等相关问题,每年发放宣传手册等资料10万份以上,增强群众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和保护耕地的意识,营造耕地保护良好氛围。强管控。制定自然资源执法巡查工作制度,定期开展全县层面的重点巡查和专项巡查行动,构建自然资源动态执法巡查网格化体系,开展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动态巡查,将铁塔视频监测覆盖每个行政村,对非法占用耕地行为做到早发现、早制止、早处置,实现“人防+技防”有效结合。严执法。严格落实《益阳市耕地保护责任追究办法》,对违法占用耕地的行为“零容忍”,形成了拆除复耕一批、补办手续一批、移送移交一批、恢复种植一批、调整补划一批、持续整改一批的“六个一批”经验做法,对违法占地且拒不整改的移送司法机关,对涉及耕地保护的群腐问题移送纪委监委立案调查。
四、分类处置去“存量”。统筹项目去存量。充分发挥土地综合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建设优势,因地制宜实施“小丘改大丘”,将标注“恢复属性”地类纳入项目建设范围,2022年以来,通过项目统筹方式恢复耕地4000亩。引进资本去存量。积极引进社会资本推动存量耕地问题整改恢复,降低了恢复成本,提高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整改累计流入耕地近万亩。压实责任去存量。将违法用地“双零”行动纳入政府工作报告内容,针对违法违规用地问题,制定“一案一策”,逐图斑跟踪督导,限期完成整改销号,加速推动存量问题“清仓见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