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抓实干显成效 安居梦圆暖人心

发布时间:2022-01-07 22:37 信息来源:南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 浏览量:
字体:

南县以保障性安居工程为突破口,促进改革发展红利更多更公平更全面地惠及全体老百姓,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节节攀升。


强化资金保障高位

推动聚力民生实事


县委县政府始终把保障性安居工程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工作来抓,确立了保障性安居工程“计划优先安排、资金优先保证、服务优先到位”的“三优先”原则,构建起“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群众参与、社会监督”的工作格局。

南县住房保障服务中心采取“立项争资、项目融资、招商引资”的工作方法,积极筹资。通过立项争资,争取中央财政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资金12.4亿元;利用项目融资,利用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融资25.83亿元;采取DBOT(设计-建设-运营-移交)的PPP模式,引进社会资本方,总投资25.72亿元,实施南县城区棚户区改造及沿江风光带建设开发PPP项目。

安置房

“十三五”以来,南县通过货币化安置、新建安置住房和改扩翻建等方式多措并举、综合施策,共完成棚户区改造面积140万平方米,总投资39.6亿元,帮助23944户棚户区居民“出棚进楼”,幸福安居梦想成真。政府斥资8.3亿元,在县城中心城区和全县12个乡镇建公共租赁住房项目88个、11180套。与此同时,将老旧小区改造列入“我为群众办实事”项目强力推进,截至目前共完成老旧小区改造22个、5891户68.1万平方米、总投资2.8亿元。


强化新旧融合

提升城市品味生活品质


南县坚持“城市提质、生态宜居”原则,因区施策,将城市老旧小区改造、棚户区改造及公租房建设项目融入城市规划。

改造后的老旧小区

在城镇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南县按照“一区一策”原则,邀请设计人员反复勘察现场、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充分论证方案、科学规划设计,重点改造完善小区配套和市政基础设施,彻底解决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引入“微改造”理念,瞄准小区基础设施细节缺陷进行完善,确保小区路平、灯明、水畅、景美、无污水、无外溢的整洁有序城市形象。同时广泛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激发居民参与改造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小区关联单位和所在社区力量支持、参与改造、实现决策、发展共建。这样一来,既治理了老旧“顽疾”,又使城市形象和居民生活品味得到完美提升。


强化监督机制

确保低收入家庭有房住


今年6月,南县住房保障服务中心把清查审核公租房作为“学党史,我为群众办实事”的重要工作抓实抓细,在县经开区张公塘公租房小区清查出不符合入住条件占有的公租房54套,进行了清退。

南县保障性住房建设既注重建,更加强管,确保真正的低收入家庭有房住。组成工作专班,对全县所有公租房小区进行清理整治,进一步严格规范公租房准入和退出。清查人员入户走访,认真核查居民家庭人员构成、家庭收入和住房使用情况;对不符合公租房保障条件的居民积极宣传政策、做好思想工作、及时清退出户。与此同时,县委县政府督查部门和县纪委监委介入监督,确保清理工作在“阳光下”运行。

全县共清理公租房84套,已依法依程序分配给符合条件的无住房困难家庭。其中,根据企业用工需求和经开区管委会提出的保障性住房计划,清退出的张公塘公租房有24套分配给园区企业,保障入驻企业员工的用房需求。


强化运营管理

“住有所居”升级“住有优居”


针对公共租赁住房小区“停车难、充电难”,南县重新规划建设电动车停车棚,并安装充电设备。目前已在14个公租房小区安装了400个电动车智能充电桩,此举在方便群众的同时,消除了“飞线”充电、楼梯间占道充电等带来的安全隐患。

电动车智能充电桩

以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为出发点,南县不断创新保障性住房运营管理模式,逐步实现配套管理便民化、物业管理专业化、自我管理制度化,推动群众从“住有所居”向“住有优居”迈进。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南县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实施,使城市建设和老百姓居住条件发生质的飞跃,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有房住、住得好”成为越来越多南县百姓的幸福写照。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