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公开领域 > 旅游

南县非遗(三)

详细信息

公开具体内容

 南县南少林巫家拳

南县南少林巫家拳,于乾隆末年(约1790年前后)来到湖南,先落于株洲雷打石乡(今株洲丰镇姜黄冲)李大魁家授艺,李氏族人李三伯、李大魁、李大俊、李大秀等同时习巫家拳掐吊六肘拳术及器械“巫家耙”,李家均得此要义。不久巫祖至湘潭马家河(今湘潭市荷塘乡清山村)冯芳柏家授艺。冯家子弟冯南山、冯连山、冯万山、冯熙台(系冯南山之子)等得巫家三叉六肘拳,探力心意拳及巫家棍之“拦路子午”、“七步连针”的精要。

乾隆末年,长沙暮云镇道塘子人唐三明恭迎巫祖至家中,虔诚向巫祖习练南少林巫家新艺,尽得巫家田字六肘,掐吊六肘,七步连针棍法等精要。巫祖于乾隆末年约39岁左右来湘22年的传授影响至今有门徒数以万计,越时二百余年,已传至第八代。

在此二百多年中,巫家子弟著名人物层出不穷,辛亥革命家黄兴,秋瑾,军事家左权,武术家杨季子,向凯然、黄尧熙、唐徽典(1931年9月获湖南省国术散手擂台赛冠军)等均为巫家弟子。

1940年,巫家拳传至南县,由青树嘴镇六合村武术爱好者继承,形成南县南少林巫家拳,传承技艺,发扬光大。2016年有习武者100余人,主要传承人有张海桂、刘群林等。

保护单位:南县南少林巫家拳研究会

申报时间:2017年5月15日,南县南少林巫家拳公布为益阳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中医蜂疗(南县)

“蜂蜜治病的配方”最早见于中国现存的治疗古方书《五十二病方》,是1973年出土于湖南省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中的公元前2世纪的手写帛书,成书于2000年前的《神农本草经》收载的365味药材分为上、中、下三品类,将蜂蜜、蜂蜡和蜂子列为上品药,无毒、可长期服用,兼用治病和保健功效。蜂蜜“味甘、平,主心腹邪气诸惊痫痉、安五脏诸不足,益气补中、止痛解毒,除众病,和百药,久服强志轻身、不饥不老”。蜂蜡“味甘、微温,主下痢脓血、补中,续绝伤金创,益气不饥不老”。蜂子“味甘、平,主风头、除蛊毒、补虚赢伤中,久服令人光泽,好颜色,不老”。

汉代,张仲景(150-219年)著《伤寒杂病论》中的“蜜煎导方”是治疗虚弱病人便秘的蜂蜜栓剂,还有治蛔虫腹痛的甘草粉蜜汤和用蜂蜡治痢疾的处方。

李时珍阐述蜂蜜作为药剂有5种功效:清热、滋补、解毒、滋润、止痛。生蜂蜜是凉性,所以可清热;加热过的熟蜂蜜为温性,故可以滋补身体;蜂蜜有保持水的吸湿性,所以可滋润肌肤,有润肠通便之功;味甘甜,可作为佐剂,去除其他药物的苦、酸、咸味;蜂蜜作用缓和,故能解除胃痛和疮伤痛……

南县地处湖区,历年来养蜂人较多,形成了自己独有的中医蜂疗方法。

保护单位:南县文化馆

申报时间:2011年6月20日中医蜂疗(南县)公布为益阳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2、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淘淘乐芝麻茶制作技艺,成立华腐乳豆制品制作技艺,洞庭牧歌蛋业制作技艺,南县旌派锅盔制作技艺,广利源酱豆子制作技艺

 淘淘乐芝麻茶制作技艺

在湘北、湘中等地流传喝一种“豆子芝麻茶“的民间茶饮,茶饮取茶叶、姜、盐、豆子和芝麻冲开水配制而成,有盐味、姜味还有浓浓的香味,吃茶也有讲究,需轻轻的晃动茶碗,使碗底的芝麻豆子悬浮在茶水中,才能将碗里的豆子芝麻茶吃干净。过去,农家小舍来宾客,街坊邻居访门,就以泡芝麻茶为敬,时传至今,已演变成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必备饮品。传承人在原有民间传统配方的基础上,以现代食品的标准进行成批生产,口味上更是增加了花生类、川豆类、八宝茶等特色茶品,为消费者献上了不一样的味蕾享受。使消费者在品尝美味的同时,亦能感受深深的湖湘风味。

 成立华腐乳豆制品制作技艺

  成立华腐乳豆制品厂于2004年由益阳市南县人成立华创建。继承其祖父的制作工艺,自行研制出适合于现代口味的独特配方,并以物美价廉而受广大客户的青睐,传承至其子成攀,结合传统经验以现代化的管理方式及工艺严格控制产品质量,使其工艺继续得以传承。工艺流程:制作腐乳工艺繁杂分为选浸豆、筛豆、磨浆、滤渣、点浆、蹲脑、塑型、切块、入屉、霉制毛霉、加盐配料、装瓶、密封腌制等步骤。整流程严格把关,保证食品安全卫生。生产车间位于益阳市南县南州镇和平街133号老剧院旁,其主要产品为瓶装豆腐乳以及坛装豆腐乳,产品颜色鲜艳,口味鲜辣,发酵完全品成方块膏状,入口即化,富含多种微量元素,产品以优质黄豆,纯净水源,精选香料以秘方配制而成。可作调味品入菜,也可作下饭菜直接食用,老少皆宜,深受群众喜爱。

 洞庭牧歌蛋业制作技艺

洞庭牧歌是一家专营蛋制品的加工企业,成立于2009年12月,具有历史传统食品的松花皮蛋是益阳市南县的传统产业,历史悠久,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企业负责人在祖辈的影响下将制蛋的传统工艺和现代先进设备、科学配方相结合,研发了新的制蛋工艺。特别是洞庭湖放养鸭产下的鲜鸭蛋制作而成的皮蛋以及洞庭湖麻鸭产的鲜蛋制作的咸鸭蛋黄,鲜鸭蛋具有松、沙、油、鲜、细、香六大特点。工艺流程:收蛋、分捡、腌制、洗蛋(库存半成品)、抽真空、杀菌、打包装(成品)、出厂。为保证货源供应和蛋品质量,还建立了专门的放养鸭养殖基地,放养的湖鸭以天然食物为主(小鱼虾、田螺、蚯蚓、稻谷等、)鲜蛋品质特优,具有浓香的野鸭蛋味,加工后的蛋品更是美味,既可直接使用,也可蒸煮实用,老少皆宜,现已成为全国知名品牌,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

 南县旌派锅盔制作技艺

 南县(旌派)锅盔以湖南旌派餐饮管理有限公司为载体坐落于南县。南县隶属于湖南省益阳市,地处湘鄂两省边陲,洞庭湖区腹地。南县行政中心为南洲镇。

南县锅盔的来历,据史书记载,三国时期刘备、关羽和张飞在武圣宫等伴洲一带安营扎寨,认为此地比较安全。当时,由于军队缺乏粮食,军队在行军打仗的时候方便携带和保存,在这种特殊条件下开始烤制烧饼,一直流传至今,后取名为锅盔。民间还流传着“一锅盔,一点水,一天也!”的说法。

南县(旌派)锅盔传承人倪壮继承并融合先人的巧匠技艺并将其发扬光大,如今已创研、拓展了30多种美食产品。项目主体(湖南旌派餐饮管理有限公司)从事锅盔小吃店多年,拥有最传统正宗的生产技术和丰富的开店经验。

 广利源酱豆子制作技艺

湖南广利源生态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坐落于洞庭湖畔—南县浪拔湖镇荣福村,地处湖南省、湖北省两省交界处。

酱豆子的来历:酱豆子是湖南省地方传统小吃之一,腊八节节日食俗,制作材料有黄豆、花椒、盐等,具有开胃消食的功能。已有数百年历史,民间多在每年立冬后开始腌制,至腊月八日后食用,故也称之为“腊八豆”。其成品具有一种特殊的香味,且异常鲜美,因而很受人们的喜爱。但自古一直是家庭或小作坊式的制作,并受到季节制约,一直无法成为消费者四季皆能享用的食品。湖南地区推出了玻璃瓶装的腊八豆,保留了腊八豆的原有味道,又能长期保存。

酱豆子是湖南的特产,过去物质匮乏的时候,学生时代往往都会带上家里人做的酱豆子度过一段时间。过去吃酱豆子可以说是一种无奈,因为可选择的东西太少,但随着现在经济的快速发展,身处异乡的日子会无比的想念这一熟悉的味道,每次嘴馋的时候都尝不到这浓郁的酱香味,后来请教了家里人它的做法,这样即便离家乡再远,也能吃到脑海中所思所想的味道了。

 

三、南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

 

 

南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地址:南县南洲镇南洲东470号(南县文化馆内)

电话:0737-5221630

电子信箱:hnnxwhg@163.com

 

 

 

 

基本信息

所属领域 旅游
一级事项 公共服务 二级事项 文明旅游宣传信息
公开时限 信息形成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公开 公开方式 主动
公开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关于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工作的意见》
公开主体 南县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
公开层级1 县级 公开渠道和载体 政府网站
  • 详细信息
  • 基本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