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县非遗(三)
详细信息
公开具体内容 |
★ 南县南少林巫家拳
乾隆末年,长沙暮云镇道塘子人唐三明恭迎巫祖至家中,虔诚向巫祖习练南少林巫家新艺,尽得巫家田字六肘,掐吊六肘,七步连针棍法等精要。巫祖于乾隆末年约39岁左右来湘22年的传授影响至今有门徒数以万计,越时二百余年,已传至第八代。 在此二百多年中,巫家子弟著名人物层出不穷,辛亥革命家黄兴,秋瑾,军事家左权,武术家杨季子,向凯然、黄尧熙、唐徽典(1931年9月获湖南省国术散手擂台赛冠军)等均为巫家弟子。
保护单位:南县南少林巫家拳研究会 申报时间:2017年5月15日,南县南少林巫家拳公布为益阳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 中医蜂疗(南县) “蜂蜜治病的配方”最早见于中国现存的治疗古方书《五十二病方》,是1973年出土于湖南省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中的公元前2世纪的手写帛书,成书于2000年前的《神农本草经》收载的365味药材分为上、中、下三品类,将蜂蜜、蜂蜡和蜂子列为上品药,无毒、可长期服用,兼用治病和保健功效。蜂蜜“味甘、平,主心腹邪气诸惊痫痉、安五 汉代,张仲景(150-219年)著《伤寒杂病论》中的“蜜煎导方”是治疗虚弱病人便秘的蜂蜜栓剂,还有治蛔虫腹痛的甘草粉蜜汤和用蜂蜡治痢疾的处方。 李时珍阐述蜂蜜作为药剂有5种功效:清热、滋补、解毒、滋润、止痛。生蜂蜜是凉性,所以可清热;加热过的熟蜂蜜为温性,故可以滋补身体;蜂蜜有保持水的吸湿性,所以可滋润肌肤,有润肠通便之功;味甘甜,可作为佐剂,去除其他药物的苦、酸、咸味;蜂蜜作用缓和,故能解除胃痛和疮伤痛…… 南县地处湖区,历年来养蜂人较多,形成了自己独有的中医蜂疗方法。 保护单位:南县文化馆 申报时间:2011年6月20日中医蜂疗(南县)公布为益阳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2、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淘淘乐芝麻茶制作技艺,成立华腐乳豆制品制作技艺,洞庭牧歌蛋业制作技艺,南县旌派锅盔制作技艺,广利源酱豆子制作技艺 ★ 淘淘乐芝麻茶制作技艺
★ 成立华腐乳豆制品制作技艺
★ 洞庭牧歌蛋业制作技艺
★ 南县旌派锅盔制作技艺
南县锅盔的来历,据史书记载,三国时期刘备、关羽和张飞在武圣宫等伴洲一带安营扎寨,认为此地比较安全。当时,由于军队缺乏粮食,军队在行军打仗的时候方便携带和保存,在这种特殊条件下开始烤制烧饼,一直流传至今,后取名为锅盔。民间还流传着“一锅盔,一点水,一天也!”的说法。
湖南广利源生态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坐落于洞庭湖畔—南县浪拔湖镇荣福村,地处湖南省、湖北省两省交界处。 酱豆子的来历:酱豆子是湖南省地方传统小吃之一,腊八节节日食俗,制作材料有黄豆、花椒、盐等,具有开胃消食的功能。已有数百年历史,民间多在每年立冬后开始腌制,至腊月八日后食用,故也称之为“腊八豆”。其成品具有一种特殊的香味,且异常鲜美,因而很受人们的喜爱。但自古一直是家庭或小作坊式的制作,并受到季节制约,一直无法成为消费者四季皆能享用的食品。湖南地区推出了玻璃瓶装的腊八豆,保留了腊八豆的原有味道,又能长期保存。 酱豆子是湖南的特产,过去物质匮乏的时候,学生时代往往都会带上家里人做的酱豆子度过一段时间。过去吃酱豆子可以说是一种无奈,因为可选择的东西太少,但随着现在经济的快速发展,身处异乡的日子会无比的想念这一熟悉的味道,每次嘴馋的时候都尝不到这浓郁的酱香味,后来请教了家里人它的做法,这样即便离家乡再远,也能吃到脑海中所思所想的味道了。
三、南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目录
南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地址:南县南洲镇南洲东470号(南县文化馆内) 电话:0737-5221630
|
基本信息
所属领域 | 旅游 | ||
一级事项 | 公共服务 | 二级事项 | 文明旅游宣传信息 |
公开时限 | 信息形成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公开 | 公开方式 | 主动 |
公开依据 |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关于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工作的意见》 | ||
公开主体 | 南县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 | ||
公开层级1 | 县级 | 公开渠道和载体 | 政府网站 |
- 详细信息
- 基本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