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公开领域 > 旅游

南县非遗(二)

详细信息

公开具体内容

 南洲王麻辣肉制作技艺

湖南益阳南县——湖南麻辣肉之乡,位于洞庭湖畔,境内一马平川,素有“洞庭明珠”之美誉。南洲王肉类食品有限公司位于南县境内,是湖南省益阳市农业产业化规模企业。其公司创始人引用南县地道的熟食秘制配方,精选十几种天然植物香料(八角、桂皮、茴香、丁香)等,历经36道工序,制成了口味正宗、口感香辣浓郁、肉质细腻劲道、辣劲十足的纯正湘味,给人美味的味觉体验。原材料的的选取也较为讲究,麻辣猪肉片精选乡里土猪里脊肉制成,肉质细嫩多汁,弹性十足,久嚼不腻;麻辣牛肉片精选黄牛肉制成,外观紫红透亮,麻辣兼备,肉质细嫩多汁,丝丝入味,肉质瘦不塞齿,口感辣中带甘,回味无穷,久嚼不腻。为保证每一片产品的美味卫生, 从食材、到配料、到制作、到包装均经过严格的检验检疫流程,使用先进的生产设备保证了产品的安全卫生,采用传统的生产工艺保留了正宗地道的口感。

保护单位:南县南洲王肉类食品有限公司

申报时间:

20191014日,南洲王麻辣肉制作技艺公布为益阳市第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2023年12月30日,公布为湖南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3、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南洲围鼓,车水号子,硪工号子,南县湖歌,中医石氏蜂疗,南县南少林巫家拳

 南洲围鼓

南洲围鼓,始发于清朝中叶,是湖南花鼓与湖北汉剧锣鼓交融演变而创作出的一种独立的锣鼓演奏体系。其风格既有北方锣鼓的高亢,更有南方锣鼓的轻雅,为洞庭湖区及整个湘北地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南洲围鼓鼓点激越,节奏明快,起伏所致,张弛有度,锣钹等以不同的节奏与韵调交合其中,和谐动听,具有强烈的艺术震撼力。

南洲围鼓有乐谱乐牌,如垒垒金、堆罗汉、上天梯、龙摆尾、凤点头、风吹荷叶等,除鼓锣钹之外,有时还配有唢呐、竹笛等。司鼓的人是锣鼓队的总指挥,在击鼓时情绪饱满酣畅,动作潇洒有力,站在一旁边看边听,使人周身热血沸腾,顿生昂扬之气。

南洲围鼓是南县独特的地理环境所形成的,具有典型的湖乡特点,广泛适用于舞龙舞狮和各种体育盛会以及家庭婚丧喜庆,成为湖区人民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保护单位:南县文化馆

申报时间:

2007年12月25日南洲围鼓公布为益阳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车水号子

车水是湖区群众抗旱排渍的经常性活动。水车一般分为3人头和4人头两种。3人头配3人车水,4人头配4人车水时,称为车“呆车”,3人头配5人,4人头配6人,称为车“活车”,车“呆车”无人替换,车上一段时间后便要停车休息。车“活车”常用2人轮流休息,轮流休息就需要记数,记数的方式就用车水号子。车水号子俗称“喊槽”,喊槽通常没有唱词,只数简单的数字,由车水的轮流喊唱,从1数到100,或者又从100倒数到1,数完后便歇息。喊槽时,如缝双数,如22、55,可以喊成“2个呀罗嗬2呀”、“5个呀罗嗬5呀”等。车水号子的记数方式多样,可以只喊单数,或者只喊双数,如一三五、二四六。还可以穿插喊唱,如幺四七、二五七、三六九等,穿插喊唱的称为“花槽”,喊花槽时,休息的人要留意听着,否则有的人故意“跑号”,想要提前休息。

由于喊槽的形式不断变化,号子亦更加优美动听。车水号子的音乐旋律是与车水劳动的作用相联的,因此,车水号子有不同的曲调、节奏与曲式结构。由于车水劳动强度大,因此车水号子音调低沉,节奏明快,曲调少而不断重复,拖腔多而余味悠长。车水号子和其他号子一样,代代口传,无须专门从师。南县由于移民人口多,除土著“华容话”外,还有“南边话”与“西边腔”,不同的语言形式产生不同的号子,因此南县车水号子形式多样,曲调丰富。车水号子通常只一人唱,除记数外,不要人控制节奏,通过音调自动调节车水速度,使其节奏分明,富有动律,同时起到集中力量,统一步伐的作用。

保护单位:南县文化馆

申报时间:2007年12月25日南县车水号子公布为益阳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硪工号子

南县四面八方都是垸堤,由于河床不断升高,每隔几年大堤要进行一次挑土升高夯实,以防来年夏季汛涨时溃决。夯实之硪,材质有木的铁的和石头的,湖区通常使用石头做的。抬硪是用一块大石凿成,重约300斤,由4根竹杠拴住,4人抬着,利用石头自身的重量和人为的起落来夯实堤基。飞硪是用片状麻石凿成,有圆的和方的,用缆绳系住,由4人或多人把持,通常是用来平整堤坡和堤面的。夯硪是木做的,只有局部地方使用。打硪是一项较重的体力劳动,需要齐心合力。为了协调动作,提高效益,消除疲劳,振奋精神,打硪时需要呼喊,称为打硪号子。打硪号子声调高亢有力,节奏感强,唱词多用“咳哟”、“咳咳哟”等虚词,通常是以一人领唱众人和的形式出现。领唱人亦即领硪人。领唱人随想随唱,随见随唱,即兴而起,脱口而出,可以兴,可以怨,可以雅,可以俗。每逢秋冬季节修长堤垸时,大堤上硪歌嘹亮,夯声震天,很是壮观。由于文化环境的变化,南县硪工号子与华容、安乡、沅江等地的硪工号子有相同的地方,亦有不同的地方,可以说南县硪工号子是集洞庭湖周边地区硪工号子特色于一体的湖乡硪工号子。

硪工号子伴随着劳动而唱歌,是带有呼号声的民间歌谣,极具实用性和震撼力,在修堤、筑坝与铺路的艰苦劳动中,随着上下起落的石硪和低沉有力的号子,松软的泥土被一层一层的夯实。这种号子,凡是在全力拼搏的大型劳动场面都能适用。号子是一种歌谣,歌谣里蕴含着一种昂扬的激情,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

保护单位:南县文化馆

申报时间:2007年12月25日硪工号子公布为益阳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南县湖歌

百多年来,南县湖歌。一直保留在南县人民的世代口传之中。这就给南县湖歌的分布奠定了两个组成部分:一是南洲本土歌谣;二是南洲移民外来歌谣。南洲本土,是南县土著居民生活了千余年的基地,他们以华容、安乡、常德等县籍居民为多;南洲移民,大多生活在南洲本地以外新开垦的土地上。近百年来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艺术互相吸引和影响,丰富了南县湖歌的内容和表现手法。南县湖歌亦如百川之汇洞庭,逐步与其他文化艺术表现形式形成了南县特有的地方风俗与文化环境。特别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浪拔湖两太村的歌谣,冲出南县,走往省城,走向全国。

浪拔湖镇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成为“民歌之乡”,出现了一个传承南洲歌谣的创作群体,经常在县、市(地区)、省、全国报刊上发表民歌作品的人就有十多人,代表人物潘之美创作歌谣五万余首,被湖南民间艺术家协会授予“洞庭歌王”称号。

南县湖歌诞生在南县这片有着历史文化底蕴的热土上,无论解放前还是解放后,都保持了“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谱、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尚书·尧典)、“性自在、气自方、文自成、或为之也”(《论衡记·妖篇》)、“冬,民既入……男女有不得所者,因相与歌咏,各言其伤”(《汉书·食货志》)、“匹夫庶妇,讴吟土风”(《文心雕龙·乐府第七》)的特色。

保护单位:南县文化馆

申报时间:2007年12月25日南县湖歌公布为益阳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基本信息

所属领域 旅游
一级事项 公共服务 二级事项 文明旅游宣传信息
公开时限 信息形成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公开 公开方式 主动
公开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关于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工作的意见》
公开主体 南县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
公开层级1 县级 公开渠道和载体 政府网站
  • 详细信息
  • 基本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