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县非遗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一、南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简介
南县地处洞庭湖平原中部,其住民来自于四面八方。在人类迁徒过程中,人们将不同地域的文化带至南县,在洲土上相互交流,融会贯通,形成了独特的湖乡文化,留下了一批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至2023年12月止,南县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4个,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个,这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南县地花鼓;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个,即南县传统戏剧服饰制作技艺、南洲王麻辣肉制作技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6个,分别是南洲围鼓、车水号子、硪工号子、南县湖歌、中医石氏蜂疗,南县南少林巫家拳;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5个,分别是淘淘乐芝麻茶,成立华腐乳豆制品,洞庭牧歌蛋业,南县旌派锅盔制作技艺,广利源酱豆子制作技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1名、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1名、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9名。
2005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当年,为了加强南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南县人民县政府成立了南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和南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小组。组织了专门的队伍,开展了南县第一次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在全县范围内收集、发掘、整理了南县地花鼓等七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09年开展了第二次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深入基层,走访群众,普查了100余条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收集记录曲谱歌词五百余首,完善了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南县地花鼓资料,充实了南洲围鼓、南洲歌谣、车水号子、南县硪工号子、厂窖农民画等非遗项目。编制了《南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成果汇编》,摄制了《南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实录》专题片。设立了南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专职负责非遗的发掘、整理、保护、申报工作,开展了各级非遗项目的申报工作,先后成功申报南县地花鼓、南县湖歌、南县车水号子、南县硪工号子、南洲围鼓、中医蜂疗(南县)、南县南少林巫家、南县传统戏剧服饰制作技艺8个项目为市级非遗保护项目,2006年6月7日南县地花鼓申报为湖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1年5月23,南县地花鼓申报为国家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先后成功举办了湖南首届、二届南 县地花鼓艺术节和“南县地花鼓艺术论坛”。组织编写了《南县地花鼓基础教材》、《南县地花鼓》创刊号、二期、三期南县地花鼓曲谱选集,摄制了《南县地花鼓培训教材视频》、《南县地花鼓专题片》,培训南县地花鼓传承骨干800余人,建立南县地花鼓传承示范基地7个、表演队伍50支。2023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县地花鼓专题展》在德昌公园内段德昌生平业绩陈列馆二楼对外免费开放。这些工作有效地发掘、传承、保护和发展了南县地花鼓艺术。2014年因南县地花鼓南县被文化部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成为南县走向全国的一张文化名片。
二、南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1、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南县地花鼓
★ 南县地花鼓
南县,位于湖南省北隅,湘鄂两省边陲,县域内河渠交错,湖塘密布,正是这水乡泽国的乡韵,构成了民间民俗文化生长和传承独特的地理环境。独特的传统舞蹈——南县地花鼓,就是在这片土地上衍生出来的。
南县地花鼓起源于清代嘉庆三年(1796年),它从民间山歌、小调和劳动号子的基础上演化而来,以其朴实粗犷的动作、明快高亢的音乐、活泼自如的表演,浓郁的生活气息,独特的艺术风格,深深扎根于民众之中。南县地花鼓有对子地花鼓、竹马地花鼓、围龙地花鼓等多种表现形式。
对子地花鼓也称单花鼓,两男妆扮一旦一丑,按“十二月望郎”、“拖板凳”、“十月看姐”、“采茶”、“插花”、“扇子调”、“送财歌”的词意玩“套子”,转“窝子”,善长于用扇子和手帕表现人物情绪与性格。
竹马地花鼓是在对子地花鼓的基础上演变的一种表演形式,增加的主人公是位武士,手持马鞭,肩背或腰胯罩上各种颜色的面料或纸竹马,与地花鼓丑、旦穿插表演,有的还配有翻筋斗的马夫,场面威武,表演细腻。
围龙地花鼓的旦、丑的表演程式较前两种形式略有不同,进门有“送财”,出门有“辞东”,以“戏珠”、“起井”、“盘柱”、“顶蝴蝶”、“睡罗汉”等套式或摆出“五谷丰登”字样,渲染喜庆和吉祥气氛。
保护单位:南县文化馆
申报时间:
2007年12月25日南县地花鼓公布为益阳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6年6月7日南县地花鼓公布为湖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011年5月23日,南县地花鼓公布为国家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南县传统戏剧服饰制作技艺、南洲王麻辣肉制作技艺
★ 南县传统戏剧服饰制作技艺
传统戏剧服饰制作技艺包括服饰结构设计、纸样、工艺处理以及整烫技艺,起源于清代末期。南县传统戏剧服饰制作技艺是以民间风俗为基础,以民间山歌、小调、劳动号子、独特的艺术风格为元素,以民间传统图案飞禽、走兽、花鸟草虫、山川风物、龙飞凤舞、双蝶恋花为装饰,以活泼自如、演员朴实、动作需求为原理的传统制人和技艺。传统戏剧服饰在缝制方法上,运用了各种巧妙的手针针法,在装饰手段上,有滚、镶、嵌、荡、盘以及千余种刺绣针法,在裁剪手段上,综合了立体、平面、几何、结构、纹理等方面的知识,在熨烫工艺上,有归、拨、烫等多种手法。传统服饰的制作根据不同的角色也有不同的款式和不同的制作技法,如丑角,本身属于富有民间气息,款式造型带着田园生活的朴实韵味,对制作技艺要求较高。旦角,要求品味高尚,制作上注重手工刺绣和滚、镶、嵌、荡等装饰手法的应用。
戏剧服饰是戏剧重要的组成部分,戏剧服装对塑造人物形象、升华作品主题和营造舞台氛围都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戏剧服饰制作直接影响着演员的视觉形象。在设计上,要把握好历史文化的传承,在制作上,科学合理的利用原材料的质感、图案、色彩、肌理效果。镂空等工艺进行加工,这样制作出来的戏剧服饰才能使戏剧中的人物神韵充分体现出来,所以戏剧服饰的制作技艺是戏剧表演的基石,间接的丰富了地方文化生活,弘扬了地方文化。戏剧服饰制作对汉民族文化的传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保护单位:南县南洲亮丽服装设计中心
申报时间:
2017年5月15日,南县传统戏剧服饰制作技艺公布为益阳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2021年12月30日,公布为湖南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