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遗项目】南县地花鼓(一)
详细信息
公开具体内容 |
【国家级非遗项目】南县地花鼓(一)
南县地花鼓有对子地花鼓、竹马地花鼓、围龙地花鼓等多种表现形式。对子地花鼓也称单花鼓,两男妆扮一旦一丑,按“十二月望郎”、“拖地凳”、“十月看姐”、“采茶”、“插花”、“扇子调”、“送财歌”的词意玩“套子”,转“窝子”,善长于用扇子和手帕表现人物情绪与性格。竹马地花鼓是在对子地花鼓的基础上演变的一种表演形式,增加的主人公是位武士,手持马鞭,肩背或腰挎罩上各种颜色的面料或纸竹马,与地花鼓丑、旦穿插表演,有的还配有翻筋斗的马夫,场面威武,表演细腻,围龙地花鼓旦、丑的表演程式较前两种形式略有不同,进门有“送财”,出门有“辞东”,以“戏珠”、“起井”、“盘柱”、“顶蝴蝶”、“睡罗汉”等套式或摆出“五谷丰登”字样,渲染喜庆和吉祥气氛。 历史沿革 它的发展期为清代嘉庆年间,当时,北河口、牧鹿湖等地马戏团盛行,后与对子地花鼓揉合,演变出了一种新的民间艺术形式,即竹马地花鼓。清代道光年间,境内垸落雏成移民纷至沓来,闹元宵、庆中秋加围龙与之吻合,便把南县地花鼓推向了兴旺时期。解放后,欢庆土改和合作化人民公社成立的庆典,把地花鼓推向了发展的鼎盛时期。十年“文革”,地花鼓亦戴上了“封资修”的帽子,走过了冷落沉寂禁锢的时期。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全球化和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使文化生态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失去了往日的光彩,濒危状态日益加剧。
观念、知识,以及表现(实践)形式(如何唱、说、舞、做等) 南县地花鼓有对子地花鼓、竹马地花鼓、围龙地花鼓三种形式。对子地花鼓也称单花鼓,两男妆扮一旦一丑。丑角以系红巾或戴草帽蒂子、砣帽、酒蒂子为头饰,身着一套浅兰色或黄色、黑色服装,手拿巴蕉扇、纸扇、绸扇为道具,在两眼和鼻子上划三道白粉,看起来像个“小”字,故称小花脸。旦角以顶绸帕、系手巾、扮仙头、巴巴头插红、黄色饰物,身着一套用被面做的红色的彩衣彩裤或彩衣彩裙 ,手拿丝织 红绸 、酒杯为道具 。二人载歌载舞 ,按“ 十二月望郎 ”、“拖板凳”、“十月看姐”、“采茶”、“插花”、“扇子调”、“送财歌”等曲调的词意玩“套子”转“窝子”,特别是用扇子和手帕子来表达人物的情绪与性格。竹马地花鼓,一丑一旦的服饰妆扮与歌唱内容 、表演程式与对子地花鼓相同,增加的主人公是位武士,她头戴红色仙头或戴白色礼帽,身穿白色或红色武打衣,手持马鞭,肩背或腰挎铺上各种颜色的竹马,与地花鼓的丑、旦穿插表演 ,走“8”字(有的还配有翻筋头的马夫)绕“圈子” ,玩“套子”,场面威武,表演细腻。围龙地花鼓,旦 、丑的表演程式与对子地花鼓略有不同,进门有“送财”,出门有“辞东”,龙头龙尾联接十一节或十三节龙把子,配合地花鼓舞出“戏珠”、“起井” 、“盘柱”、“顶蝴蝶”、“睡罗汉”等套式,或摆出“五谷丰登”字样,渲染喜庆和吉祥气氛。彭德怀、段德昌、贺龙等老一辈无产阶段革命家在这里传播火种时,最爱看地花鼓的表演,早在1929年的古田会议上,毛泽东同志就提倡红军士兵唱“花鼓调”。
|
基本信息
所属领域 | 旅游 | ||
一级事项 | 公共服务 | 二级事项 | 文明旅游宣传信息 |
公开时限 | 信息形成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公开 | 公开方式 | 主动 |
公开依据 |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关于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工作的意见》 | ||
公开主体 | 南县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 | ||
公开层级1 | 县级 | 公开渠道和载体 | 政府网站 |
- 详细信息
- 基本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