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公开领域 > 旅游

【国家级非遗项目】南县地花鼓(一)

详细信息

公开具体内容

【国家级非遗项目】南县地花鼓(一)


    南县,位于湖南省北隅,湘鄂两省边陲,县域内河渠交错,湖塘密布,正是这水乡泽国的风韵,构成了民间民俗文化生长和传承独特的地理环境。独特的传统舞蹈———南县地花鼓,就是在这片土地上衍生出来的。南县地花鼓起源于清代嘉庆三年(1796年),它从民间山歌、小调和劳动号子的基础上演化而来。以其朴实粗犷的动作、明快高亢的音乐、活泼自如的表演,浓郁的生活气息,独特的艺术风格,深深扎根于民众之中。

南县地花鼓有对子地花鼓、竹马地花鼓、围龙地花鼓等多种表现形式。对子地花鼓也称单花鼓,两男妆扮一旦一丑,按十二月望郎拖地凳十月看姐采茶插花扇子调送财歌的词意玩套子,转窝子,善长于用扇子和手帕表现人物情绪与性格。竹马地花鼓是在对子地花鼓的基础上演变的一种表演形式,增加的主人公是位武士,手持马鞭,肩背或腰挎罩上各种颜色的面料或纸竹马,与地花鼓丑、旦穿插表演,有的还配有翻筋斗的马夫,场面威武,表演细腻,围龙地花鼓旦、丑的表演程式较前两种形式略有不同,进门有送财,出门有辞东,以戏珠起井盘柱顶蝴蝶睡罗汉等套式或摆出五谷丰登字样,渲染喜庆和吉祥气氛。
    南县地花鼓经过了清代的启蒙期,解放前后的发展期和打倒四人帮后的鼎盛期。南县地花鼓对湖南花鼓戏的启蒙阶段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经济和社会的急剧变迁,使文化生态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南县地花鼓一度沉寂,濒临断代失传。
    2005年,县委、县政府根据国家、省、市关于发掘、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要求,由县文化部门具体负责,组成专业队伍,对南县地花鼓进行发掘、抢救、保护与传承,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20115月,南县地花鼓成功列入国家级第三批非遗项目,同年11月,又成功举办湖南首届南县地花鼓艺术节,有效地发掘、抢救、保护和发展了南县地花鼓艺术。

历史沿革

它的发展期为清代嘉庆年间,当时,北河口、牧鹿湖等地马戏团盛行,后与对子地花鼓揉合,演变出了一种新的民间艺术形式,即竹马地花鼓。清代道光年间,境内垸落雏成移民纷至沓来,闹元宵、庆中秋加围龙与之吻合,便把南县地花鼓推向了兴旺时期。解放后,欢庆土改和合作化人民公社成立的庆典,把地花鼓推向了发展的鼎盛时期。十年文革,地花鼓亦戴上了封资修的帽子,走过了冷落沉寂禁锢的时期。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全球化和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使文化生态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失去了往日的光彩,濒危状态日益加剧。


观念、知识,以及表现(实践)形式(如何唱、说、舞、做等)

南县地花鼓有对子地花鼓、竹马地花鼓、围龙地花鼓三种形式。对子地花鼓也称单花鼓,两男妆扮一旦一丑。丑角以系红巾或戴草帽蒂子、砣帽、酒蒂子为头饰,身着一套浅兰色或黄色、黑色服装,手拿巴蕉扇、纸扇、绸扇为道具,在两眼和鼻子上划三道白粉,看起来像个字,故称小花脸。旦角以顶绸帕、系手巾、扮仙头、巴巴头插红、黄色饰物,身着一套用被面做的红色的彩衣彩裤或彩衣彩裙  ,手拿丝织 红绸 、酒杯为道具 。二人载歌载舞 ,按十二月望郎 拖板凳十月看姐采茶插花扇子调送财歌等曲调的词意玩套子窝子,特别是用扇子和手帕子来表达人物的情绪与性格。竹马地花鼓,一丑一旦的服饰妆扮与歌唱内容 、表演程式与对子地花鼓相同,增加的主人公是位武士,她头戴红色仙头或戴白色礼帽,身穿白色或红色武打衣,手持马鞭,肩背或腰挎铺上各种颜色的竹马,与地花鼓的丑、旦穿插表演 ,走“8”字(有的还配有翻筋头的马夫)绕圈子,玩套子,场面威武,表演细腻。围龙地花鼓,旦 、丑的表演程式与对子地花鼓略有不同,进门有送财,出门有辞东,龙头龙尾联接十一节或十三节龙把子,配合地花鼓舞出戏珠起井盘柱顶蝴蝶睡罗汉等套式,或摆出五谷丰登字样,渲染喜庆和吉祥气氛。彭德怀、段德昌、贺龙等老一辈无产阶段革命家在这里传播火种时,最爱看地花鼓的表演,早在1929年的古田会议上,毛泽东同志就提倡红军士兵唱花鼓调


 

基本信息

所属领域 旅游
一级事项 公共服务 二级事项 文明旅游宣传信息
公开时限 信息形成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公开 公开方式 主动
公开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关于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工作的意见》
公开主体 南县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
公开层级1 县级 公开渠道和载体 政府网站
  • 详细信息
  • 基本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