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文苑】话清明

来源:南县科协 作者:晏振华 发布时间:2023-03-27  点击数:

清明时节,春意盎然,大家纷纷上山扫墓、祭祖。说起清明节,很多人都会联想到千古先贤介子推和他“割股奉君”的故事。

春秋时期,晋国有一个公子叫重耳,因为后宫争权带来杀身之祸,只得逃亡在外。原来跟他一起出奔的臣子陆续离开,只剩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他。其中一个正是介子推。重耳逃入卫国国境时,头须偷光了他的资粮,逃入深山。重耳无粮,饥饿难行,陷入绝境。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救重耳,毅然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谎称是野兔肉,用火烤熟了给重耳吃。重耳不知,吃得很香,由此熬过困境。在重耳落难之时,介子推如此肝脑涂地,忠心耿耿,也成就了他的忠义之名,史称“割股奉君”或“割股啖君”。

19年后,重耳回到晋国,夺回国君之位。他就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晋文公。可介子推见自己的使命已完成,无意于功名,便带着母亲隐居在绵山上。晋文公论功行赏,偏偏忘记了介子推,有人就说晋文公忘恩负义。晋文公想起旧事,羞愧难当,于是,亲率文武大臣前往绵山请介子推回朝,可介子推视名利如草芥,不愿当官,就躲藏了起来。山高林密,晋文公派出的人怎么也找不到。于是,有人给晋文公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只留南面不点,介子推孝敬母亲,自然会带着母亲从南面逃出来。晋文公觉得主意很好,于是就让士兵放火烧山。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还是不见介子推出来。士兵们上山一看,发现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被烧死了。装殓时,众人将介子推与烧焦的柳木分离,发现他身体紧贴处有一个树洞,洞里藏有一块白手绢,手绢上用鲜血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多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介子推遗留一封血书奉劝晋文公做一个清政、廉明、有德性的好君主。晋文公见状,恸哭不已,朝介子推的尸体哭拜后,让人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临走时,晋文公还砍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带回宫中做了一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

介子推不因为危难而离君远去,更不为利禄而贪天之功,他宁可被烧死也不愿违背自己所秉持的正义。他用行动诠释了中国儒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品格,延续了春秋战国时士大夫们“国破则留,国强则走”的传统。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火禁日,每到这一天,晋国上下就会禁止烟火,只吃冷食,火禁日慢慢就成了寒食节;文武官员要上山祭拜介子推,并在其塑像前立誓:“做一个忠于朝庭、勤政廉洁、深受百姓爱戴的好官。”晋文公更是时刻不忘介子推的忠诚谏言,率先垂范,清政廉明,关爱百姓,励精图治,以天下苍生为己任,并制订了许多约束政府官员的规章制度,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使晋国迅速崛起,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寒食节代表了人们对忠诚、廉洁、政治清明的赞许,千年如一。寒食节是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久而久之,清明取代了寒食节。拜介子推的习俗也变成了清明扫墓的习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