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县科工局2024年工作总结及2025年工作计划

索引号 4309210010/2025-2085902 发布机构 南县科工局 发文日期 2025-07-30
信息类别 综合政务 公开范围 全部公开 公开方式 政府网站
索引号 4309210010/2025-2085902
发布机构 南县科工局
发文日期 2025-07-30
信息类别 综合政务
公开范围 全部公开
公开方式 政府网站

  2024年,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县科工局聚焦“三高四新”战略,围绕“工业强、农业优、三产活、项目兴、生态好”十五字方针,坚持履职尽责、主动作为,奋力迈出南县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坚实步伐。

  一、蹄疾步稳,踔厉奋发创佳绩

  (一)工业经济运行保持平稳。坚定不移把“工业强”摆在工作首位,全力以赴稳定工业经济增长。今年新增规模工业企业7家,现有规模工业企业126家,完成产值157亿元。工业税收9805万元,同比减少614万元;1-11月,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1.4%,排名第2位;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9%,排名第4位;工业技改投资增长51.6%,排名第3位;工业用电量增长-3.53%,排名第5位。

  (二)科技创新主体活力十足。始终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认真贯彻落实省市科技工作要求,狠抓工作落实。助农农业获得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湖南橡塑参加并荣获湖南创新创业大赛决赛颠覆性技术大赛季军;湖南南洲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湖南助农米业有限公司入选省科学技术厅第五批新型研发机构备案名单。一是加快梯次培育。着力健全完善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体系,加快“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培育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的梯级培育。今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8家,现有高企数量与规上企业数量比例为47.6%;科技型中小企业登记入库201家,完成市定任务的195.15%,任务完成率排名全市第1;认定2023年度有研发活动的规模工业企业68家,占比58.62%,排名全市第1;认定2023年度研发经费投入3.92亿元,同比增长11.7%;全年完成技术合同交易成交额24.45亿元,超额完成既定目标任务。二是建设创新平台。引导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建设科技创新平台,不断提升企业自身科创能力。伟业机械通过专家工作站复评;湖南橡塑、南洲农业、腾阳生物、贝贝昇、助农米业已成功申报市博士创新站;金鳞农业成功认定省级专家工作站;助农米业、南洲农业成功备案省级新型研发机构;湖南橡塑、腾阳生物认定为“湖南省博士创新站”。三是推动产学研合作。南县人民政府与江南大学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经开区已与中南大学签订技术转移服务合作协议;助农米业正在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稻谷及副产物深加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深度对接,筹备成立“米珍营养研究院”;农业方面,与湖南农大、湖南作物研究所签订2024年农业科技人员“揭榜挂帅”领办示范片协议。

  (三)品牌创建培育取得实效。把品牌建设作为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深入挖掘品牌培育潜力企业,大力推动品牌创建工作出成果、见成效。2024年南县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9家,全市排名第4。助农米业、湖南橡塑获评益阳市科技创新示范企业。助农米业获评省级绿色工厂,经开区获评省级绿色园区、省级高新区。助农米业“婴儿辅食类原料-米珍生产线”被纳入湖南省重大科技攻关“揭榜挂帅”项目,“米珍数字化生产智能靶向碾磨关键技术提质研发”项目入选益阳市十大技术攻关项目。助农米业成功在湖南股权交易所“专精特新”专版挂牌,湖南橡塑成功在湖南股权交易所科技创新专版挂牌。

  (四)“智赋万企”行动推进有力。大力推进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以两上三化、两化融合为抓手,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企业上云上平台。企业两化融合评估诊断、上云、上平台、智能制造企业(车间、工位)超额完成年度任务。克明味道获评省级“数字新基建”;助农米业通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评定企业;固虹新材料数字化转型项目已完工投产,湖南橡塑、鑫荣泡沫正在进行数字化转型升级。今年已新建5G基站85个,光网端口累计超38万个,全为千兆光纤及以上端口。电力完成投资9421万元,新建、改造10千伏线路153.47公里;新建、改造变压器128台,容量22800千伏安;新建、改造380伏线路209.75公里。

  (五)精准帮扶企业纾困解难。创新推出“政企面对面,服务零距离”机制,与企业面对面听心声,点对点解难题,活动已开展21期,收集各类问题523个,已解决517个,未解决6个,问题解决率98.9 %,省级媒体宣传1件,县级媒体宣传9件。开展“两重”“两新”送解优专项行动,向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放《资料汇编》100本,收集困难问题59个,已解决50个,为企业发展壮大解决后顾之忧,增强企业获得感和满意度,提振企业发展信心。

  (六)意识形态工作落到实处。坚持意识形态与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推进。一是坚持党管意识形态原则。落实工委主体责任、书记第一责任、分管领导直接责任、班子成员“一岗双责”的工作要求,细化责任清单。将意识形态工作纳入工委会等学习的重要内容,工委会研究部署意识形态工作2次、多次分析研判意识形态领域可能存在的风险。二是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领域风险。解决了县砖瓦厂棚户改造项目办证到户问题。原县砖瓦厂职工因办证到户问题多次上访,我局经与县砖瓦厂职工代表反复沟通,做好思想工作,请县政府办牵头协调税务、自然资源局等单位协商解决,由县财政拨付了102万元税收费,目前办证问题已妥善解决。三是加强意识形态领域风险分析研判。通过学习上级工作要求部署,结合科工系统实际,组织工委多次研究分析意识形态领域风险。目前面临德昌纺织厂土地开发利用项目,职工有请求解决下岗生活费、职工医保、兑现改制承诺的诉求;印刷厂房屋置换办证因开发商方面原因,至今无法办证,可能爆发集体性上访;PPP项目棚户拆迁遗留问题导致上访不断。

  (七)全面从严治党纵深推进。一是科学调整支部设置。针对国有改制企业服务中心退休老党员占90%以上,支部运转困难的情况,广泛征求老党员、支部书记的意见建议,在县委组织部的指导下,将14个留守企业支部调整为下辖1个党群服务中心支部及7个退休支部的中心总支,加强了对系统内党员的管理。二是落实党的组织生活。扎实开展民主生活会与巡察整改专题民主生活会,指导机关支部组织生活会,深化开展“一月一课一片一实践”主题党日,抓好党员教育培训,开展集中学习12次,开展交流研讨4次,讲授主题党课4次,组织机关党员开展交通文明劝导活动8次,前往老正街社区开展清扫等活动2次,不断强化党员服务群众的责任意识。三是深入开展党纪学习教育。将党纪学习教育纳入工委理论中心学习组学习内容常态化学习,重点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加强党的纪律建设的重要论述,并举办读书班深入研讨,工委中心组集中学习《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4次,各支部依托主题党日,组织党员集中学习《条例》并开展交流研讨,全面加强对党纪学习教育的领导指导,支部集中学习4次,由我及工委成员讲授廉政党课3次,教育引导科工系统党员学纪、知纪、明纪、守纪。

  (八)巡察审计整改扎实彻底。工委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壮士断腕的勇气,破釜沉舟的毅力,动真碰硬,将问题一改到底。目前,审计反馈的26个问题已整改到位24个,2个正在时序推进中,完成率达92%;巡察反馈的36个问题,4个立行立改,27个整改到位,3个时序推进整改,2个尚未完成整改,完成率达86%。共追回企业欠款51万元,追回各类违规发放资金30.1256万元,已上缴资金13.5万元,整章建制4条。

  二、精准分析,深入研判找问题

  一是新兴产业对经济增长支撑力不足。我县工业结构集中在食品加工、纺织等传统行业,易受资金、市场、成本、外部环境等因素影响,近两年经济下行压力大,企业资金周转困难、订单减少、产品滞销等问题突出,经济增长压力较大。近年来大力发展的医疗健康、新材料等新兴产业虽保持明显增长但体量较小,产值、增加值、税收等指标短时间内难以提升,对工业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不明显。

  二是科技创新受制于全社会研发投入。企业科技创新基础不强,我县大部分企业属于食品加工产业,科技创新总体水平不高,跟踪式、模仿式,低水平重复式研究还较多,多数企业未能应用新技术、新品种等科研成果,全社会研发投入较低,近年来县政府虽大力推进校企地三方合作,但受制于企业研发投入意愿不高,取得的实效不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尚不明显。

  三是企业培育面临储备数量减少情况。一方面,无论是入规还是申报高企涉及填报资料多、标准要求高,且因省统计部门今年对企业入规提出了更高要求,除对新入规企业资料更严格、规范外,还新增了电子台账和税控平台录屏,企业因增加工作量和税收意愿不强。另一方面,我县临规企业大部分受资金、市场、内部管理等因素影响,面临订单减少、成本上升、资金周转困难等问题,企业生产经营活力下降。因此,真正达到入规要求的企业不多。

  三、加压奋进,勇毅笃行谱新篇

  一是着力稳定经济增长。聚焦食品、纺织、新材料、医疗健康产业的发展,加快推动项目建设落地落实,强化临规企业培育,加强与经开区、商务局等有关单位的协调沟通,增强与企业的对话会商,持续巩固工业经济回升向好态势。

  二是深度做优食品产业。健全与农业农村局、经开区、稻虾中心和企业的对话机制,建立产业发展需求清单,加快推动企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加强企业与高校的产学研合作,推动企业向精深加工发展,实现食品产业由传统农产品加工向生物高新科技转型,做强做优小龙虾附加产品,助力食品产业再上台阶。

  三是加快延伸新兴产业。加大新兴产业的招商引资力度,了解现有企业上下游需求,针对性开展招商引资,精准招引一批符合我县发展预期的优质企业与项目。打造新兴产业集群,推动产业品牌建设。

  四是加强推动科技创新。加大科技创新财政投入,发挥政府资金撬动作用,带动全社会研发投入。建立校企合作对话平台,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成果在南县转化落地。加强科技人才引进力度,针对性引进食品、新材料等产业专业人才和企业管理人才。

  五是优化助企纾困服务。深入开展“送解优”活动,落实“政企面对面,服务零距离”工作机制,加强多部门的协同联动,及时交办处理企业反馈的问题,加强企业发展的要素保障,解决企业后顾之忧。

  六是纵深推进“智赋万企”。加强与企业的交流,提升企业数字化转型意愿。抓好重点产业、重点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作,实现主要产业提质增效、降本增效。加快推动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高南县“含智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