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悲的“神童”   (南县 周剑民)

发布时间:2008-04-22 00:00 信息来源:南县人民政府 作者: 浏览量:
字体:
       

 

可悲的“神童”

■ 周剑民

     最近,央视强档栏目《新闻调查》讲述了一个令人酸楚的故事:家住湖南华容的魏永康,四岁开始读小学,三年时间就完成了小学六年的课程,八岁进中学学习,十三岁考取重点大学,十七岁被中科院高能物理所录取为硕、博连读的研究生。他的人生之路可谓一帆风顺,步步闪光。他从小表现出来的超乎寻常的天分,自然使人把他与“神童” 联系在一起。然而,正是这位天才少年,却在一年半之前,因无法适应学习,被中科院退学回家,此后又屡试不第,至今赋闲在家。
     魏永康的人生经历,演绎出了一幕活生生的、现代版的“伤仲永”的悲剧。天才的夭折,彗星的陨落,确实令人扼腕叹息。
     一个如此难得的“神童”为何落得悲惨之至的下场呢?纵观魏永康二十多年的人生轨迹,窃认为,家庭教育(具体地说是母亲的错爱)难辞其咎,失误有三。
     一曰望子成龙心情太切。在魏母看来,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从古到今在皇宫里当官的、地方上当官的都是读书的人。”因此,从怀上魏永康起,她就为儿子设计了一条理想的成才之路考大学、读博士、念博士后,当科学家,成为华罗庚、陈景润式的人物。只有这样才能光宗耀祖,人生才活得有价值。于是,她把全部精力和希望作为赌注,押到儿子读书的赌场上。一心想他出人头地,享尽荣华富贵。
     二曰拔苗助长事与愿违。魏永康从小显露的天赋着实令人刮目相看。两岁就熟识两千多汉字,四岁就能解数学方程。应当说,早期的家庭教育是成功的,令人羡慕的。但是,魏母求成心切,既违背了儿童的认识规律,也无视孩子的心理需求,一味地从难、从高,甚至不近人情地苛求儿子,魏永康从小就禁锢在没有生气、没有欢乐的狭小空间里,成为了母亲所期望的读书“机器”,结果,一个聪明活泼的孩子变成了沉默寡言、孤独自卑的“啃书虫”。
     三曰越俎代庖难以自立,魏母认为,孩子的学习是第一位的,也是生活的全部,除此之外,任何事都不需去做,应由父母包揽。所以儿子从小学到大学,魏母都充当了全职保姆,扫地做饭、铺床叠被等生活小事从未让儿子干过,生怕他累着,耽误了学习,以至闹出了诸如读中学时为其喂饭,大学四年为其洗澡的许多笑话。当记者问他能否服侍儿子一辈子时,魏母毫不犹豫地回答:“只要条件允许,她愿意。如此痴迷,实乃可悲!”
     魏永康短暂人生的大起大落,其教训是惨痛的,同时留给我们的反思与启示也是十分深刻的。随着时代的进步,家庭教育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其内容、方法以及目标等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望子成龙是天下父母的共同心愿,但是,古人云:“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成“龙”的前提是先成“人’。要让孩子有独立健全的人格,有幸福快乐的人生,有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孩子的教育要遵循一定的规律与原则,切忌急功近利,竭泽而渔,否则,欲速则不达。孩子的成长如同一株幼苗,需要获得各种营养,需要经历风吹和雨打。否则,即便把孩子培养成了天才与奇才,也只能是偏才和怪才,甚至是无用之才。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