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变 || 南县 周剑民

发布时间:2022-10-17 08:59 信息来源:南县人民政府 作者:周剑民 浏览量:
字体:

   

 文   周剑民

对于一只起舞弄影的蝴蝶,人们往往只惊艳于她的美丽,却很难看到她羽化成蝶时的痛苦。

                       ———采访手记

 

-个晴朗的秋日,我随县作家协会一行,应邀去中鱼口镇采访,想看看眼下乡村的新气象,新变化,顺便采写一些文字。

在镇里宽敞而又简朴的会议室里,镇里的负责同志热情地接待了我们,稍事休息,便如数家珍地向我们介绍了镇里方方面面的情况。当介绍到中福村这个全国脱贫攻坚先进典型时,我的眼晴一亮,有了相见恨晚的冲动与欲望于是,按图索骥,驱车前往中福村。

深秋的乡村,虽然经历了旷日持久的高温干旱,运河两岸的树叶,间或有些衰落,草也有些枯黄,但远远望去,却给整个秋天增添了不少的色彩换而言之,这些或黄或褐的斑斑点点,给了今年秋天以特有的点缀和衬托。

车一开进通往中福村的水泥公路,映入我眼帘的是一幅金秋美景图。公路不宽,但笔直而又平坦。水渠里的水不多,在秋阳的映照下,闪着银光。渠的两旁,砌石平整规一,两边的渠肩,樟树,楠树,桂花树一字排开,呈几何直线,向远方延伸。公路的两边,是金黄的稻田,有的正在收割稻田之间,不经意时,还能看到一些零星的,充满秋意的绿荷,在微风的吹拂下,象翻卷的书页,整齐而又富有诗意。当我沉浸在这迷人的景象,惊异于眼前醉人的秋色时,导航提醒我,中福村到了!

村部是一栋两层的白色小楼,掩映在绿树丛中。我下车,径直向村委会的会议室走去。村里的几名干部已在这里等候。我一踏进会议室,就被一块显眼的金字奖牌吸引了,这是党中央和囯务院去年颁发的“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于是,我跟村干部的采访就从这块奖牌开始。

村支书彭再红看上去约摸五十岁,是个实在人。见我拿出了笔和本子,便不紧不慢地打开了话匣。他清楚回忆说,2020年,是全国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在市县两级政府和扶贫单位的大力支持下,村支两委带领全体村民,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终于甩掉了贫困村的帽子。年三月,正是大地回春的时节,他和镇里的书记-道,去市里领回了这块沉甸甸的,充满心血的奖牌。当村民知道这一消息时,都自发地来到村委会,想先睹为快,见证这块金字奖牌的模样。有的甚至用乡下迎亲的礼仪,放起了鞕炮,一起庆祝这份来之不易的殊荣。

“你们村过去为什么贫困,后来又是怎么脱贫致富的呢?”见支书谈兴正浓,情绪渐起,我不失时机地刨根问底,抛出下-个话题。

彭支书渐渐收起了兴奋的笑容,向窗外望了望婆娑的树影,又喝了口水,清了清嗓子,仿佛向我翻开了中福村那本浸满汗水,充满艰的奋斗史。

中福村原属于游港乡的地界,2016年初,乡镇合并后,成为中鱼口镇的行政村,由中木村,富民村合并而成。这里虽然东临南茅运河,西边距藕池中支也不远。但交通不便,地势低洼,水系不畅,加上地势不平,落差大,低洼处高程仅27米,耕作条件十分落后。即便如此,计划经济时代,这里靠人努力,天帮忙,也曾经创造过粮食总产,棉花单产全乡第-的神话。改革开放后,别的村开始寻找新的路子,睁开双眼看外面的世界,撸起袖子干未知的事业,而中福村却是“春风不度玉门关”这里的村民,习惯了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传统耕作方式,靠自家的一亩三分地,满足于自给自足的生活使本来不算太落后的村,逐步大了与周围村的距离。到2018年,中富村成了全镇的落后村,贫困村。

“那时候中富村的村干部被群众称为‘四无干部’:兜里无钱,脸上无光,说话无人听,求事无人应。去镇里开会时,选一个角落里坐下,生怕被领导点名,或被别人嗤笑。正是俗话说的’人穷颜色低,做客坐弯里’。”见彭支书说到尴尬处,副支书周进辉接过话题补充道。

 记得收上交的最后一年,为了不拖全镇的后腿,也表明中富村的干部不是窝囊废,彭支书带领几名村干部东借西挪,并且将每个村委成员应发的工资补贴全部垫上,-举完成了镇里的上交。村里一下子背上80多万元的债务包袱。压得村干部喘不过气来,村里的工作一度停摆,大小事情只能束之高阁。

村支部委员,妇女主任戴细毛动情地回忆道;2015年的大年三十,正是万家团圆的时候,她在村里忙完了一天之后,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里,丈夫出门相迎,以为领回了工资,一家人等着钱过年当她把6.8万元的工资欠条和借款凭证递给丈夫时,他气不打一处来。怒气冲冲地说“望年盼月,指望你拿几块钱回家过年,你倒好,不但见到一分钱,反带回了一把欠条。过了年,村干部就别当了!”看到丈夫的埋怨和责怪,想想自己的委屈和付出,戴细毛真想把心一横,不干算了。但转念-想,自己是有着几十年的龄和党龄的基层干部,是村民推选出来的,并且还是几个村干部中年纪最大,资历最长的。在这种困难的时候,说不干就不干,对村民是一种亏欠,对村干部的人心也是一种动摇。于是,戴细毛一咬牙,又坚持了下来。

“真正让中富村发生脫胎换骨的变化,是国家精准扶贫的春风。”彭支书把话题一转,无不欣喜地说道。

2017年底,中福村被定为市级扶贫村。当时少数村干部并不乐意,他们认为戴上贫困村的帽子,会让村民议论,贴上贫困村的标签,人家会另眼相看。彭支书几句话,把大家的意见统一了,也拢齐了“老祖宗说得好,要了脸皮,饿了肚皮瞒病必死,瞒帐必穷。

第二年的春节刚过,市审计局,市总工会,市太平洋保险公司的负责同志齐刷刷地来到了村里。他们一不听汇报,二不看资料,和村干部一道,兵分几路,走村串户,边问边看边议。只用了一个星期,就把村里的生产条件,基础设施,经济状况,以及村民的反映意愿要求等看了个遍,问了个透。然后逐一拿出方案,制定规划,力争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三年中,他们共投入建设资金320多万元,帮助村里疏洗渠道5000多米,建涵闸便桥20多处,新铺路基3600多米,新修村民健身娱乐设施5个。为全村48户贫困户,143人建卡立档,提供生产资金和生活物资。不仅如此,他们还改变传统的扶贫办法,给村里増强造血功能先后引进项目和企业8个。这些企业和项目在村里安家落户后,他们又给村里提供帮扶资金,到企业投资入股。一方面获得收益,增加村集体的收入另一方面安排村民就近打工,让他们脫贫致富。彭支书向我掰起指头了几笔帐三年来,几家企业的总产值超过5亿元,实现利润近5000万元村里获得分红和利息100多万元。这些收入,除了用于偿还历年的老欠外,还用于村里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兴建公共文化娱乐设施,绿化亮化美化人居环境等。同时,安排贫困户和残疾人就业150多人。

数字听起来也许有些枯燥,但隐藏在数字背后动人的故事,听后让人不得不心怀敬意,啧啧称赞

三年前,天天来米业看中了中富村紧靠南茅运河的一块宝地,这里交通便利,水稻种植集中连片,想在这里建厂房,扩基地。当建设初具规模时,企业与当地的村民在青苗补偿,土地流转,企业用工等方面产生了分歧,甚至险些酿出了纠纷。村干部闻讯后,全部出动。大会连小会,走访加恳谈。经过-个多月的不懈努力,终于化干戈为玉帛,双方达成共识与谅解既维护了村民的合法权益,又支持了企业的健康发展。

采访中,我见戴细毛左手绑着纱布,脸上还不时露出痛苦的表情。便问起缘由来,她慢慢移动手臂后,然后,说出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那是7年前,村里一位叫戴立强的小伙子,一家三口,父亲体弱多病,母亲二等残疾。家里穷得叮当响,戴立强职业中专毕业后,对口考取了大学,本来可以改变命运。因无钱上学,加上要侍奉父母,便自动放弃了。后来村里又送他应征入伍,可他当兵不到一年,就患上了抑郁症。无奈之下,村干部又将他从部队接回了家从此,他茶饭不思,闭门不出。戴细毛看在眼里,痛在心上,她把戴立强定为自己的扶贫对象,下决心让他战胜病魔,走出阴影,树立起生活的勇气。她先是介绍戴立强到亲戚的企业打工,后来又鼓励他外出做电商。为了让他安心创业,戴细毛多方联系,安排好他父母的住房。现在戴立强在长沙的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前不久,戴立强和她联系,想组织-批当地的疏菜进电商销售。戴细毛特别高兴,骑着电动车来往穿梭,四处打听,帮他组织货源因天黒心急,不小心,电动车倒,伤了手臂。

经过三年的寒来暑往,一千多个日日夜夜的摸爬滚打,到2020年底,中福村从贫困村队伍里光荣出列村里的干部得知这一结果后,如释重负。回忆这几年的酸甜苦辣,终于有了回报,他们的眼睛湿润了,声音哽咽了。他们聚集在村委会,从自家带来酒和菜,摆上桌席,破例庆祝了一番,想记住这个难忘的日子,分享这份无尚的荣光。

市里的扶贫工作队圆满完成任务后,把接力棒交给了县里。县残联,县公安局的枎贫工作队又接踵而至,马不停蹄。他们说,市里雪中多送炭,我们锦上再添花。

如今,走进中福村不但看不到从前的影子,相反,-个自然生态完善,人居环境优美,文化娱乐兴起的新村正在崛起。

采访结束,正是西阳西下,晚霞满天的时候。当我看到-排排绿树,-栋栋农舍,一片片稻田,都被晚霞染红时,心中无比感慨,也充满希冀!

作者周剑民

2022年10月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