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队的老年人 || 南县 彭中建
八百弓街头即事八:
生产队的老年人
文:彭中建
六十年代初期有部电影叫《咱们社里的年轻人》。我记得主题歌词有一句:“樱桃好吃树难栽,幸福生活等不来。”这是一部描写农村合作社青年热爱集体事业,献身农村,男女青年创造甜蜜生活的故事。一晃五十年过去了,影片中的青年人现已到了古稀之年,稍大的中年人就是九十岁的老人了。父亲今年八十四,不幸七月份患重病,只能坐轮椅了。所以我们只能带父亲回老家八百弓居住。八百弓小街是被八百弓村包围的。八百弓街与八百弓村的人都是这一地区的居民。彼此都是同村邻居。
父亲回家的第二天,我们原生产队的老人,吕爹、吕娭、郭娭到我家看望父亲。他们各自带来了,肉、蛋、及其他营养品。吕爹是原生产队的老队长,身材精干,作田里手,办事也有能力,生产队的调皮鬼都有点怕他。吕爹比我父亲大两岁,早两年身体还很好,我曾看见他背喷雾器给棉花治虫,可今天他却拄了拐杖,弯着腰吃力上了三楼到了我家。其他两位老人上楼后,也气喘吁吁的。三位老人握着父亲的手,问候父亲,父亲激动得热泪直流。
三天后,又有徐娭、刘娭、邓爹看望了父亲。邓爹是原来的大队支书。徐娭年纪更大。明年正月就要做九十岁生日了,身体还算硬朗。听她自己说也不行了。膝盖痛得变了形,她挽起裤脚给我看,真的变了形,其痛苦程度可想而知。她原来和我家是邻居,是一个极爱干净的人,现在儿女们都常年在外打工,做生意。她成了一个空巢老人。望着这些老人艰难地上下楼,深深地刺痛了我的心,多么重情重义的老人,自己都是风烛残年,却还是关心一起生活过的其他老人,这种纯朴、纯真的情谊为什么如此之深,我心中由激动转为了理性的思考。
我由父亲和原生产队老人的情谊,想到了岳母娘家生产队的邻居是怎么样互帮互助的。岳家住在邻村的庆华村,岳父岳母都是八十岁的老人,两个儿子儿媳都在外地打工,几个女儿外嫁他乡,岳父岳母就成了空巢老人。他俩老经常患病,但破罐子经熬。岳父身板子还好,还挑水种菜。他们生活无人照顾,就只能靠俩老互相照顾。这个生产队五十以下的人全都到外地打工去了。剩下五六十岁的老人带着孙儿在家种地。七八十岁的老人把责任田租给别人种,自己种点菜,自己照顾自己。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是农村的人口特征。留在家里的老人,左邻右舍就不分彼此了。一家有难,全队帮助。岳父岳母是受邻居帮助最多的一家。今年上半年岳母的腰椎间盘突出发了,躺在床上动弹不得,每天都有邻居照看,帮助请医生,帮助熬药煮汤,扶着岳母下床方便。有什么好吃的就打发孙儿送来。或许是几个苹果,或许是几块糕点,几个鸡蛋。我们都认为岳母活不到下半年,可在邻居的照顾下,病情好转了。又能下地做些家务事了。
岳父岳母平常对邻居也很好,在六七十年代困难时,长沙的亲戚总是大包小包地往乡下送旧衣服。岳母就把合适的衣服往东家西家送。岳父每年都种铁扫把树,冬天扎成扫把家家送。他留有种籽多,谁家没有种籽,都找他要。居民线上,家家大门敞开,吃饭都可以这家吃到那家。他们还有喝擂茶的习惯,一家擂茶,全队飘香。
这种乡间古朴和谐的民风,这种农村老人至深至真的情谊。在我们现代都市是不能看到的,在当代青年人忙碌的身影中也是找不到的。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城市在发展,人口在转移,一栋栋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一片片居民小区,正向二环、三环、四环地域发展。这些用钢筋水泥构成的住宅楼。婉如一个个火柴盒垒成的鸟巢。一张张紧闭的防盗门隔断了与邻居的联系。人们是开锁进门,入户关门。房子再也不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空间,而是行色匆匆人们暂时歇脚的旅店。人们都来自五湖四海,又都到不同行业或不同部门上班。左右邻居,楼上楼下的户主形同陌生人。就是对门对户,也不知道何许人也。这都是司空见惯的。
现代的城市又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一切生活服务。带孩子有阿姨,照顾老人有保姆,打扫卫生做杂事的有钟点工,结婚有婚庆公司,老人走了有殡仪馆,送米送水上楼,家庭一切大小事宜,一个电话就可以搞定。各种服务给人们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切断了人们互相交往和联系。人们再不会有为一升米到邻居去借的琐事了。这就是现代城市左右邻居的现实关系。都市也有人们交流的场所,五光四射的舞厅剧院,灯红酒绿的酒吧茶馆,这些除了有少数亲戚朋友的聚餐外,更多是功利性的社交活动的场所。
现代化城市为青年搭建了展现个人才智的平台,大批青年精英脱颖而出。但却有一批青年生活在上层和下层的夹缝中,他们彷徨迷惘,泡吧,玩手机成了他们的首选。地球小了,远边的人近了,近边的人远了。农村老人交流的小事他们不屑一顾。他们没有乡下老人平静的生活和淡定的心境。在物欲充斥的世界,信仰危机,追求困境。使他们变得浮燥。于是在青年人中很少见到有乡间老人至深至真的情谊。
为什么乡下老人们能保留和谐相处和衷共济的田园生活呢?这是几千年中国农耕文化造就的,这是从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末农村集体化造就的。那一个时代的农民经历了集体化初期的喜悦,中期的狂热,后期十年沉痛。中国的农业拖到了不可自拔的绝境。农民过着赤贫的生活,少了许多私欲。集体劳作,又让农民共同生活在一起。在困难中唯有人们互相搀扶,共度难关。这种困境中建立的情谊,是无法用时间冲淡的。而且越老越强烈,越老越怀旧,尤其是天天走向富裕的农民。如果是在异乡遇到同队的老乡,他们都会说:“我们是同一生产队的,在一口锅吃饭的。”“在一口锅里吃饭”这句简单的话语,就诠释了乡村老年至深至真的情谊产生的原因,我们还能问为什么吗?
我不是在宣传越穷越好,更不赞成退回到原始社会。经济发展了的中国,不仅要做经济强国,还要做政治强国,军事强国和文化强国。富裕的人们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城市小区要加强人文小区建设。通过各种活动,搭建小区居民相互交流的平台,营造一个文明和谐社区。青年要继承传统文化的精华,完善自我,关注他人。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做好自己的每一份工作,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少一点浮燥,多一点乡村老人的平静和淡定。用自己的才智和热情绘制比上个世纪老人更多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