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 || 南县 肖跃
过年
文 肖跃
过了腊八节就有了年味,到了小年这天,年味也就一天天浓了起来。
小年在我家乡华容是腊月二十四,“小年”顾名思义是小孩子过的年,其实不然,过小年更多的含义是春节的一个前奏,是忙年的开始。小年这天的事不少,大人们开始打扫扬尘,张罗年货,还要带细伢子买新衣新鞋等,最重要的是要敬“司命娭毑”和“送亮”。“司命娭毑”就是北方叫的“灶王爷”,湖南人大多称灶神为“司命娭毑”。北方的灶王是爷们,我家乡华容的灶王是位“娭毑”。可能家乡老百姓认为一个家庭每天做饭比较多的是家庭主妇,管灶的神也就女性化了,这尊神是位慈祥的“娭毑”才合适。湘人称奶奶和年老的女性为“娭毑”,对年长女性而言,这也是一种亲切的称谓了。至今,我说起“司命娭毑”也觉得是在讲街坊一位慈祥的奶奶一样。

腊月二十四的晚上,一家主妇在灶台上要准备粑粑和糖,在锅里要点一盏青油灯。“司命粑粑”是蒸熟的糍粑、“司命糖”是蔗糖和饴糖,这些祭灶的东西准备后,主妇就在灶台前忏悔,请求“司命娭毑”宽恕自己,一年之中,主妇在灶台边说了不“干净”的话,糟蹋了粮食,伤害了虫头蚂蚁等等,这些“错误”都要请求“司命娭毑”宽恕。我儿时见过母亲敬“司命娭毑”,小年那天晚上,见母亲在锅里点一盏青油灯,将“司命粑粑”、“司命糖”等供品置于灶台上,然后开始忏悔:“‘司命娭毑’您老人家大神不计小人过,那次在灶屋里不是骂您老人家,是骂我家那个调皮的岳伢子,他带了同学政波去河里耍水,差点……”、“还有那次烧焦了一锅饭,不是故意的”等等,我听母亲细声细气地跟“司命娭毑”忏悔,先是心头一紧,后来不禁笑出了声,我一直不明白,母亲为什么要把我在河里“狗刨”的事告诉“司命娭毑”。

我家乡华容祭祀“司命娭毑”的司命粑粑一般是糍粑和扯浆粑粑,这两种食品糯性足、黏性强,“司命糖”多是饴糖,饴糖也是粘粘糊糊的东西。准备这些敬“司命娭毑”的食品,主妇们的心里有个“小算盘”。据说,“司命娭毑”是玉皇大帝派到人间监督善恶的神灵,小年这天“司命娭毑”要上天庭奏报主人善恶。“司命娭毑”吃了饴糖、糍粑和扯浆粑粑黏住了嘴,“司命娭毑”到了玉皇大帝面前也就告不了主人的“状”。慈祥的“司命娭毑”在玉皇大帝面开不了口,一个劲的笑着点头。玉皇大帝一见,以为这家主人很好,也就通过了“年审”。还有一种说法,“司命娭毑”吃了糍粑就有一颗“慈悲心”,吃糖便甜到心里去了。于是“司命娭毑”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小年晚上一挂鞭子送“司命娭毑”上天。据说,第二天一大早“司命娭毑”就回到了人间。其实,“司命娭毑”真正的名字叫“祝融”,祝融是火神。每户人家天天起火的地方是灶台,之所以定了“祝融”为灶神,这大概是原于我们先人对“火”的崇拜。

小年这天,我家乡华容还有一个重要的祭祀活动。小年下午,一般是男主人带上小孩子到先人坟前祭祀,焚香钱,点蜡烛,磕头拜先人,这一祭祀活动谓之“送亮”。我家乡华容有小年到先人坟前“送亮”、除夕到先人坟前“拜年”,元宵节在先人坟前放鞭子送先人。其实这三个祭祀活动是小年请先人回家,除夕请先人过年,元宵节送先人回去。小年除夕上元的三个祭祀家神的活动纯粹是“纪念先人,不忘祖宗”的纪念活动。
小年,各地日期都不尽相同,还有行业区别,北方是腊月二十三,南方多地是腊月二十四,船民的小年则是腊月二十五。在江苏、浙江、上海等沿海地区,腊月二十四至腊月二十九都称为小年。粤地小年多为腊月二十三,也有将冬至这天视为小年的,有的少数民族地区,将正月十五、正月十六称作小年。看来,小年是根据当地老百姓实际情况而定的,并无具体日子。小年敬奉的菩萨也是根据老百姓的喜好而定的,我家乡华容的灶神“司命娭毑”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