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弓街头即事 (三) || 彭中建
八百弓街头即事 (三)
搬走的剃头匠
文 彭中建
回家半个月后,我到街头北孙家理发店理发,可是走到孙家,理发店变成了卖水暖器材的商店。我一打听,孙剃头已搬走,房子也出租了。他们全家随儿子到佛山做服装生意去了。我很是失望,街上还有三四家理发店,我真不知去哪家,最后到一家有空调的店子理了发,完后有一种说不出感觉,总觉得不如孙剃头理得舒服。
孙剃头,大名叫孙良材,耳朵有点背,熟人和年纪比他大的就直呼“良聋子”。现在他年过五十,又收了儿媳,再也没有人当面叫他“良聋子”了。原来他住在一队。他成家后就在街头北,所属一队的地面上建了两地两楼的小楼房。八九十年代,他以务农为主,以理发为辅。另外为了生计,他还养过猪,酿过酒,人勤快得很。他家的兄弟姐妹多,个个都靠白手起家,父母帮不了多少忙。不幸的是,他爱人早逝,他又再婚,他家的孩子自然比别人多。幸亏他俩夫妇勤劳,生活也越过越好。他家的理发店没有店名,装潢设备也很一般。八九十年代,我一般都是在街中心理发店理发,也就从来没有光顾他的小店。可天有不测风云,二十世纪的最后一天,我遭了车祸,造成骨折,三四个月未下地,理发就成了问题。不知到哪里请人上门理发。生意好的自然不会上门服务。最后妻子试探性地请孙良材。不想他二话没说就上了门,而且每隔二十来天就上门一次,收费三元,比其他店子便宜了两元,对于他的这种服务精神,我很感动,同时也觉得他手艺很不错,修面很仔细,从不省工夫。理发后还跟你按按摩。把颈椎、手臂拉得咔咔响,舒服极了。
半年后,我的腿好了。我就再也没有到别的理发店理发,成了他家的常客。也越来越觉得他的手艺不错。虽然店子比不上其他店子的时髦,但在这里理发是一种享受。到这里理发的人都是戴草帽的农民,年纪也偏大。他们见我也到这里理发,就开玩笑地说:“彭老师,也爱便宜,到这里来理发,不怕掉价。”“掉什么价?我也是当农民长大的。我是冲孙师傅的手艺来的,冲他人好来的。”我客气地问答。孙师傅也开心地笑了。在场的有一位等理发的长者接过我的话说:“孙师傅是个剃头匠,有的店子称什么美容美发店,我看理发就是理发,美什么容,美什么发。把传统的剃头手艺都丢失了,怎么样修面,怎么样挖耳朵,怎么推拉,什么都不会,这叫什么理发。只知道赶时髦,把好好的黑头发染成黄的、红的、紫的,不男不女,更不知道是外国人还是中国人。传统的手艺不能丢,推拉按摩在过去叫什么吗,叫还‘睡’。彭老师你知道不知道?”这位长者,满头银发,精神矍铄。脸上微微泛着红光。一看就知道是一位读过书的智者。于是我毕恭毕敬地说:“大爷,我确实不知道。听您这一说,我什么都明白了。现在国家正在抢救这些失落的传统手艺。称之为保护非物质文化。”
“彭老师知道上面的政策,政府跟我们想到一起来了。”长者高兴地笑了。
在我们的谈话中,有一位中年妇女走进店里说:“孙师傅,昨晚没睡好,落了枕,颈脖子痛死了。麻烦你跟我端一端。”孙师傅忙放下手上的工作,要她在另一张椅子上坐好,只见他先用手在颈部,锤一锤,砍一砍,揉一揉,然后用双手握住头部,由轻到重,把头前后左右,来回地摇晃,突然用力向上一抬,只听见咔嚓一响,最后又在颈部轻轻揉搓说:“好了。”妇女从椅子上下来,晃了晃头说:“好了,真舒服。”孙师傅前后用了不到十分钟的时间,就把妇女的脖子端正了。在场的人都称道神奇。那位长者又发表高见:“这就是正宗的传统剃头匠。如今理发店谁有这本事。改革开放也还是要讲点继承,祖宗的东西不能丢。现在读书的不讲究写字,都是电脑打字,电脑这东西真好,没错,但读书人总还是要写字的,你看现在那些招牌,字的好坏不论。店名却不伦不类的,什么贾不假,王霸超市,土匪鸡饭店……乱七八糟的。过去街上的店名多好,彭德太,茂生仁,西湖楼。多有韵味。彭老师你说是不是。”这位长者真是喝的墨水多,很有古文化根底。我不敢怠慢。认真地回答:“大爷,你读的书真多,见多识广,见解很正确。开放后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祖国的语言文化出现了一些问题,许多专家都在全国人大提了意见。您的担心是有道理的。孙师傅这样的手艺要发扬光大。和谐社会就要百花齐放。”众人听我一说,都对大爷说:“老学究,您不用操心了。政府是会把这些事做好的。”大爷见大家都向着他,又开心地笑了。
一晃十年过去了,十年中我在孙师傅店里理发。又和农民朋友交谈。见证了十年来农村深化改革的变化,更见证了孙师傅十年来的家庭生活变化。刚到他家理发时,孙师傅理发,爱人洗车,一个儿子在外地学修摩托车,一个儿子在念初中,大的女儿出嫁了。夫妇俩人还种了责任田。过几年,大儿子回家开了摩托车修理店。后结婚生子。二儿子初中毕业上了高中。再后来,大儿子夫妻俩随叔叔到佛山做服装生意,先帮叔叔打工,后自己单干当老板。孙师傅的妻子也不干洗车的事了,带着孙子到县一中陪小儿子读书,冲刺高考。小儿子毕业考了三本,他不愿意再读三年书,要随哥哥做生意,哥哥求之不得。因为他要和外国人做生意,需要能说几句英语的人,这样俩兄弟搭档派上了用场,他们的生意越做越好,越做越大。经过几年打拼,他们由服装经销店,又办起了服装加工厂,事业大了,急需人手。于是,兄弟俩请父母南下,把家里的房子也租了。孙师傅俩口子给儿子们当“后勤部长”去了。这就是孙师傅十年的发家史。最后一个剃头匠也搬走了。
今天我虽没有在孙师傅店里理发,心里有些遗憾,或失落,或留恋。但我心中更多的是高兴。为孙师傅一家感到高兴,为农村这十年的可喜变化感到高兴。国家的工业化,城市化正如火如荼地在蓬勃发展。农业人口正大规模地向城市转移。一个现代化强国正屹立在世界的东方。这和传统文化不可避免的有些碰撞。但在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理念的指引下,传统文化的精华,一定会发扬光大,孙师傅那样的手艺也一定会传承下去。大爷的话有道理,但不必担心,祖国的明天一定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