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横峰 || 刘志军
寻根横峰
文 刘志军
与一个地方产生交集,或因人,或因事,或因一处美景而流连忘返,或因一栋建筑而痴迷沉醉,或因一份美食而念念不忘。于我而言,与横峰的交集,又有怎样的悸动呢?
2020年的一场疫情,让很多人受限了,很多事不得不暂停了。而“解封”之后,我的首次远行目的地就是江西横峰。五一小长假的第一天,我又一次踏上了这片久违而心仪的土地。
说“久违”,是上一次到横峰,已快一年了。说“心仪”,是我心里一直有一个疑问:横峰,凭什么?
2019年的早春二月,从成都参加完“中国春季糖酒交易会”飞抵南昌,同行的余南海告诉我,下一站横峰,就是传说中的“中国葛之都”。从机场出来的时候,已是傍晚时分。料峭春寒,带着微微细雨,顿觉一丝凉意袭来。想想前一晚还在成都的小酒馆围炉煮酒,真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之前我百度过一些横峰的情况。真没想到,一个小小的横峰县,让我感兴趣之处竟有不少,如兴起于北宋年间的“横峰窑”,在当年足可比肩景德镇的官窑;如国内革命战争年代,写就了《可爱的中国》的方志敏烈士,就是在横峰葛源建立的闽浙赣苏区政府……
一方山水养一方人。每到一个地方,我总喜欢找寻其独特之处。我相信地域是有基因的。横峰的基因会是什么呢?
第一次来到横峰,已是深夜。街道空旷,让街灯显得明亮又安静。置身其间,似乎能嗅到花草的味道。
而真正属于横峰的味道,在我们到横峰一小时后即品尝到了。一个名曰“三家豆腐店”的餐饮店,没商量地就颠覆了我对“赣菜”的所有印象。许是我来自湘菜之都——长沙的缘故,味蕾多少有些挑剔。但这家以“豆腐”为主打的小店,做菜却极是精致、地道,出乎我的意料。据说这是一位来自福建的老板的融合创新:既有汇集变革,又不失横峰特色。
我在猜想,既善于接纳,又善于发展,这是不是横峰的风格?
横峰古称“兴安”,不知道是否有“兴业安民”或“兴邦安民”的意思?但我知道这里出的人物不少,而到了近现代,更有黄道、邹秀峰、吴先民、陈伯谦等先烈。这些革命志士,与出生邻县弋阳的方志敏一道,共同开辟了被毛泽东称为“方志敏式根据地”的赣东北根据地。
次日一早,我们驱车前往葛源镇。沿途,大大小小的村庄,似铺在地上的画卷,随着车的移动,在徐徐展开。溪水潺潺,翠竹绕村,民居粉墙青瓦,柏油路规整有序,放在“横看成岭侧成峰”的背景之下,分明就是一幅“秀美乡村”图。这种扑面而来的田园气息,在各种味道混杂的当下,更显得那么珍贵而个性化。
当地农业局办公室主任张传辉告诉我,今天的横峰,已是享誉全国的“秀美乡村”示范县了。一脸的自豪,写在脸上。
饱读诗书的余南海接上了话题:说到横峰的发展,绕不过两个抚州人。其一,就是“陆王心学”的鼻祖陆九渊,这位与朱熹齐名的一代大儒,在与横峰一江之隔举办的“鹅湖之会”为当年盛事,他所倡导的上古“三代之治”,尤其是“民本”思想,被认为是更务实的后世治国理政的理论基础,对江西的发展影响重大。其二,就是现任横峰县委书记饶清华,2015年到任伊始,他先后创造性提出了“三优”幸福新横峰战略目标、“个十百千万工程”、“秀美乡村、幸福家园”创建、“脱贫攻坚、富民强县”战略等富有前瞻性的思路,对横峰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精准定位。几年时间,横峰大变样,不仅顺利脱贫,而且全县“处处桃花源”,“横峰经验”迅速推广。
余南海的话,让我有了更多的思考:从“民本”到“民生”的践行,有多远的路要走?从思想到行动的落地,得有多强的执行力才行?
张传辉显然理解我的问题。他说:几年来,饶书记走遍了全县63个行政村、660个村组,有的村甚至走过十几、几十次,每年不少于20次夜宿农家,村民几乎没有一个不认识他。而现在,在饶书记的带领下,“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工作作风,成了全县干部的常态。如今的横峰,正全县全覆盖创建文明城市,这又是一个创举。
全覆盖?一路所见,我信。有些地方,能有县城创建就不错了。
这些年,我去过很多地方,但赣东北革命根据地旧址,仍给我不少震撼。我很强烈地感受到:方志敏、黄道等人,在白色恐怖之下“硬核”开创出的“红色”事业,不正是一种“民生”理念的理想追求吗?
我觉得,这也是另一种形式的“接纳与发展”——
在苏区,他们首创了股份制,发行了股票;首创了地雷战,把人民战争提高到新水平;首创了对外开放的边贸政策,形成了数条开放型贸易路线;首创了列宁公园,创办了一批学校和文教卫生单位。
这样想来,横峰令我肃然起敬了。但我还有些许疑问:当时在全国,陆续建立了一系列红色政权,但成建制、规模化发展得最好的,为什么是“赣东北”?如今新农村建设风起云涌,各种模式层出不穷,而被公认为“美好生活样本”的,为什么是横峰?
除了“红色”基因,我想答案不难发现。一个地方好不好,关键看大脑;一个地方富不富,还要看干部。而在横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再只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延续和践行。
时下,全国都在大搞新农村建设,都在攻坚克难忙“脱贫”,都在说“留住最后的乡愁”,横峰却巧妙布局,“三位一体”,一片钥匙解多把锁,交出了一张融合创新的完美答卷,看似出人意料,却在情理之中。
“横峰的秀美乡村不搞大拆大建,不搞‘千村一面’,不做简单的‘穿衣戴帽’‘涂脂抹粉’。”这是饶清华书记的观点。不做表面文章,力求统筹规划,务实发展,充分发动,全民参与,因此成为全国示范的横峰秀美乡村建设,却是一个花小钱、办大事的典范。
乡村是我们的根,是我们的灵魂所在。“绕岭轻纱驰铁牛,千层禾稼浴晴柔。”崇山头的油菜花梯田是一处时令风景。一张摄影大赛的海报很是显眼,不少人应该是慕名而来,举起单反、手机拍个不停。梯田链接村庄。溪边泽畔,有人在打“葛”,两个男的,举着木锤,你一下我一下地将葛根锤烂。
张传辉说:在横峰,葛产业是一篇大文章。
“北参南葛”,四个字奠定了“葛”的价值和地位。在养殖业风生水起的余南海,正在进军白酒市场。健康、养生的五粮液葛根酒系列已成功开发,他想通过“中国葛之都”的葛根与“中国名酒”五粮液的牵手,促进横峰葛产业的发展。这无疑是一次有想法的融合创新,但怎么落地,还得动脑筋。于是,有了我的第一次横峰之旅。
那一次,我们还去了横峰葛产品交易市场,去了绿色生态葛研究所和药用植物园。作为一名文化人,我还特意借走了一本厚厚的《横峰县志》。两个月之后,我来还书,也再度考证。这一次,是连续第三次来寻根。
余南海很欣慰地告诉我,去年底,横峰县政府与五粮液集团已经正式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五粮液集团在当前‘大健康’战略背景下,提出了‘上选绿色生活’的企业品牌主张。为迎合现代人健康饮酒、科学养生的理念,结合横峰葛的优越品质,我们跟当地合作新出品了一款生态健康酒——‘上选’葛根酒。”这是五粮液生态酒业总经理高红川的表态。
我们驱车到五粮液生态横峰葛基地实地考察,硕大的指示牌下,沟垄之间,工人们正手持小锄头栽种着葛苗。“一株葛,一斤油;一亩葛,一头牛;十亩葛,一栋楼”,这一句葛农们世代相传总结出来的顺口溜,也许正在工人们脑海里回响。
黄昏时,我们到横峰窑址公园参观。我突然发现,这又是一个历史文化旅游的大融合。我有点惊讶于横峰的创新思维了。广场上人头攒动,跳广场舞的,叫卖各种小吃、特产的,看热闹的,各色人等不亦乐乎。我正怀疑“疫情”的影响,张传辉说了:放心,横峰的全面防控在1月22日就开始了,部署得早,措施过硬,所有数据一直为零,堪称疫情净土。
几个小朋友正在背诵《可爱的中国》:……到处都是活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欢歌将代替了悲叹,笑脸将代替了哭脸,富裕将代替了贫穷,康健将代替了疾病,智慧将代替了愚昧,友爱将代替了仇恨……
正日新月异的横峰,越来越可爱的中国,真好!
看着小朋友可爱的样子,我不禁喃喃自语。我仿佛听到了方志敏烈士欣慰的笑声……我知道了,短短几年,贫困县横峰脱胎换骨,不是没有原因的。横峰之所以吸引我,是这块土地上散发出来的独特气息,以及这些气息所造就的人。我想,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一定会有更多的人喜欢横峰,横峰也一定有更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