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的火,十五的灯
三十的火,十五的灯
文 彭中建
三十的火,十五的灯是我们南县过年的民俗风情。一直从我小时候到现在根植我记忆的深处。
过去每年大年三十,家家户户都会在堂屋中烧一盆树兜子大火。一家人围火堆坐一圈。嗑着自炒的瓜子,吃着从街上买回来的雪枣,花根。孩子们还会在火上烤糍粑,香喷喷的,回味无穷。一家人其乐融融地守岁,辞旧迎新。这天晚上最让孩子高兴的是,祖父祖母,爸爸妈妈都会给孩子们压岁钱。一家人守岁过半夜后,就在门外放了一封大鞭子。这叫做开财门迎新接福。之后才上床睡觉。
十五的灯,就是十五的这天晚上,各家各户都会准备许多蜡烛,把房子的到处都点得通明透亮。并在门外的窗台上,阶基都点上一排蜡烛。如果是对门对户的家人,还会进行赛亮,看那家的亮点得多,那家今年就安康吉祥。那时乡间各户都散居,赛亮就远不如小街上热闹。窄窄麻石小街的两边的人家,点燃了蜡烛,放起了鞭炮。整个小街灯火辉煌,鞭炮热烈,好不壮观。
好像是八十年代初的一年,八百弓和对河的二圣宫进行了赛亮比赛。爱热闹人涌向河滩上点燃了蜡烛,足有一里多路长。开始两岸不相上下。到后来两岸的蜡烛都快用空了。八百弓的李拐子出了一个主意,要各生产队把车水的车筒子搬河滩上,又到农机站买了几桶柴油。在车筒子里放上几个大碗,倒些柴油,放上棉球,再把棉球点燃。这时对岸二圣宫的人看八百弓这边一下子点灯千盏,而他们已弹尽粮绝,败下阵来。第二天二圣宫的人才搞清砣水,车筒里点燃棉球,透过车筒的格子就成了一线的灯亮。事后两岸人都夸李拐子是化身子。
当然我看重的不是正月十五的赛亮,而是正月十五,舞龙灯闹元宵,那才是最热闹非凡的。
在我记忆中五十年代没有什么舞龙灯,那时三年困难时期,饭都吃饱还耍什么龙灯
六十年代耍了一两次,后来文化大革命,龙灯被当着四旧给扫了。直到四人帮倒台了,乡间重新开始了正月十五舞龙灯,而且一年比一年热闹。
我记忆最深的是一九八0年元宵节的舞龙灯,因为那次我亲自参加了舞龙灯。这一年八百弓大队十个队都在年前添置了新龙灯。我们五生产队的龙灯做都最好。那是肖篾匠做的龙头,他手艺真好。那龙张开大嘴,舌头在嘴里晃动,龙须飘逸,龙角威严,龙眼有珠,但不发光。还是我想办法,替龙眼安装干电池的小灯泡。这样龙眼才闪闪发光了。我也得到大家的夸奖。龙身是用崭新的红布做成,并用黄布做了龙边。龙身分为八节,共九个龙把子。舞这条龙就要九个人舞龙把子,再加一个耍龙珠的当指挥。这样就可舞龙灯了。舞龙灯要舞出许多花样,就必须有教练组织训练。我队的有一位老把式叫曾伟,过去有历史问题,现在就管了,队里请他出来当了教练。队里挑选了十五个青壮年参加训练,其中一个跟曾师傅学耍龙珠当指挥。其余十四人轮换训练。耍龙头的是大力士石子生,耍龙尾也是动作灵活的人,所以我只能在中间耍,充个人数。舞龙灯耍扭絲是舞龙的基本功。大力士使出大力气左右舞动着龙头,接着后面的龙把子跟龙头摆动的节奏,不快不慢的左右舞动。这样舞得龙灯宛如一条巨龙在空中盘旋飞舞,十分壮观漂亮。
再就是耍花样,如耍兔子,耍蝴蝶,耍送财神,耍观音送子,其中最难耍的,又是最好看的是孔明滾车。年前我们练习了二十天。每天累得我出一身大汗。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这些青壮人总算学会了舞龙灯。正月十二大队进行了舞龙灯比赛,我们队得了第一名。正月十二晚上,我们到本队各家各户舞龙灯,恭贺新年。龙灯新年进家入户,会给每户农家带来吉祥好运,所以很受群众的欢迎。我们为收新媳妇的农户舞了观音送子。喜得公公婆婆笑逐颜开。
到正月十五的晚上六点,全大队的十条龙依次上了八百弓街,从街头舞到街尾。
我们队上的龙灯队以十多岁的孩子举着排灯开道,接下来是龙灯队,后面是打桶鼓的,打锣鼓的,吹唢呐的。到了每户人家和单位,还有两人提着亮壳子送恭喜,各户各单位都打发烟酒红包之类的东西,以向龙灯队表示谢意。
这天晚上整个街上,桶鼓敲得咚咚震响,锣鼓喧天,唢呐高扬。迎接龙灯的鞭炮声震耳欲聋。我们队的龙灯一进供销社,就燃起了鞭炮,也打发丰厚的礼品。我们在鞭炮的硝烟中舞龙,让人喘不过气来。我也被烟薰得泪水直流。耍龙珠的曾师傅只好带领我们到街上舞龙灯。这下可舒服多了。街上围观的群众也多了,挤水泄不通。舞龙灯也舞出了各种的样式,曾师傅的指向那里,我们就跳那里。龙灯一会儿变了兔子,一会变成了蝴蝶,一会儿是仙女撒花,一会儿是嫦娥奔月。让人看得眼花缭乱。最后我们耍孔明滚车,把舞龙灯推向了高潮,观众喝彩声不断。掌声经久不息。
我早已筋疲力尽,要求换人。当我冲出人群的时候,才看到满街是欢腾的海洋,从街头到街尾,一片灯火辉煌,一片鞭炮连天,人们的脸上无不挂开心的笑容。这是我从来没见到的农村最热闹的场面,这是我从来没有见农民如此乐观的精神面貌。这是农村改革开放的新面貌,农民将从这里起步奔向小康,广大农民憧憬未来幸福的生活,怎么能不笑逐颜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