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文旅”融合铺就振兴之路

——南县浪拔湖镇荣福村以文化振兴推动乡村振兴纪实

发布时间:2024-01-24 12:56 信息来源:益阳市人民政府网 作者: 浏览量:
字体:

  荣福村育秧工厂。浪拔湖镇政府提供

  从南县城区驾车向北行进6公里,便来到了浪拔湖镇。

  秉承洞庭湖区古老的农耕文明和优越的耕地条件,这里形成了众多各具特色的美丽村庄。近年来,有着旖旎田园风光的荣福村依托资源禀赋,“庭院经济”特色彰显,育秧产业风生水起,探索出了“农耕文化研学旅游”新型休闲业态,快步走上了一条“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振兴之路。

  塑造农耕品牌 推进文旅融合

  “我们村依托良好的自然环境和产业资源,积极探索‘旅游+’的发展模式,以文化振兴推动乡村振兴。”荣福村党总支书记李声华介绍。

  近年来,荣福村以塑造“农耕文化品牌”为目标,积极探索“农文旅”相互融合的新型休闲业态。2016年,现代农业休闲观光产业园广利源生态农庄在村里落地,农庄以点带面、示范引领,引导有条件的农户利用庭院发展“一方菜园、一间客房、一桌土饭”,打造一园一户的农耕主题沉浸式体验农家乐,以“庭院经济”助力乡村振兴。

  农庄内设有集中研学的教育基地,2023年,通过制定完善“微景观”“有机菜园”“青年火车驿站”等研学课程,成功与周边地区中小学校、社会组织结对共建,累计接待中小学生1万余人,开展农耕文化研学活动30余场。

  “这是双铧犁,这是木耙,现在不常用了,在集体农场时期可是大大提高了耕作效率。”集中研学教育基地负责人周伟一边向记者展示传统的农耕器具,一边介绍。基地打造传统民俗体验、美食品鉴等多个活动版块,能够满足田园休闲、自然教育、农耕研学等需求,非常适合节假日亲子游。

  从最初的农庄餐饮、水果采摘,到乡土农产品加工与销售,再到团建拓展、亲子教育,农耕文化的传承贯穿企业发展全过程,也为荣福村的乡村振兴之路铺就了文化底色。

  依托人文资源 丰富群众生活

  毗邻村部,天池堰文化休闲广场恢宏大气。1938年,荣福村遭遇特大洪灾,村里的大堤决口,形成一个巨大倒口。但村民们乐观地认为这是上天赐予的福地,于是勇敢地就地重建家园,并将倒口取名为“天池堰”。天池堰不仅承载着村里这段历史,更是村里百姓乐观勇敢精神的体现,村民们常常在此开展文化活动。经过数十年的建设,如今的天池堰已成为村民开展文化活动的主阵地。

  临近春节,村里贺新年的龙狮队成员正充满激情地排练。“除了龙狮队,村里还有广场舞表演队和唱庙戏队等文艺队伍,逢年过节都会表演节目,特别热闹。”观看排练的村民陈娭毑介绍。

  据了解,荣福村常态化开展文化惠民、中小学生研学主题教育等活动。从组织演出到举行研学,一项项文艺文化活动既提升了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又丰富了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忙时务农、闲时从艺,村民的生活更加充实起来,大家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心也更坚定。”李声华高兴地说,去年来,村文艺队伍新吸纳队员12人,举办庆祝节庆文艺演出、送戏下乡等文化活动10余次。

  背靠育秧产业 发展现代农业

  俗话说,秧好一半禾,苗好七分收。作为传统的农业大村,荣福村有4675亩农田,是浪拔湖镇重要的水稻产地。2023年,为提升育秧质量、确保早稻高产稳产、推动农业现代化,村里建起了育秧工厂。“早稻温室催芽只要3天,不但速度比大棚催芽快,而且芽出得更齐更壮,漏插率大大降低,可为粮农节约种子,提高综合效益。”在育秧工厂140平方米的自动控温催芽室内,一个个秧盘整齐有序地叠放着,工作人员热情地向大家介绍。

  育秧工厂自建成以来,以水稻种植全产业链为服务目标,提供从水稻种子催芽、育苗、到田间的耕种插抛秧、病虫害统防统治、机收、烘干、储存、加工于一体的现代农事服务,聚焦解决农村“谁来种田”“怎么种田”的难题。2023年,工厂与全镇59户种植大户签订育秧、机插、机抛服务面积4800亩,联合沃田农机合作社、瑞丰统防统治专业合作社、金之香米业等企业和合作社组织,为村民提供一站式全程服务面积5000亩,服务稻田面积800亩,创收50万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