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县新型工业化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

发布时间:2016-08-17 08:54 信息来源:南县人民政府 作者: 浏览量:
字体:

南县新型工业化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

南县科学技术和工业信息化局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期,是经济增长模式转换的攻坚期,是落实全面科学发展的战略机遇期,科学编制我县新型工业化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对推进“工业强县”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结合我县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实际情况,制定《南县新型工业化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

一、“十二五”回顾

“十二五”期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县大力推进“工业强县”战略,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通过招商引资、技术改造、产品开发、品牌建设和强化企业管理等积极措施,工业得到了较快发展,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

(一)发展现状

1、工业总量快速增长。“十二五”末,全县完成规模工业产值115.9亿元,年均增长22%;完成规模工业增加值31.9亿元,年均增长21.8%;完成规模工业税收1.25亿元,年均增长7.6%;规模工业企业数由2011年55个增加至68个。产值过亿元的企业达到25个。“十二五”期间,我县荣获省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二等奖,荣获市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三等奖,冠“中国挂面之都”称号。

2、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十二五”期间,全县完成工业技术改造投资102.3亿元,年均增长30.4%。其中,克明面业投资15000万元完成了科技综合楼和挂面生产线改造;顺祥食品投资8000万元完成了水产品精深加工及基地建设;湖南洞庭海大有限公司投资2亿元,完成了20万吨水产饲料、畜禽配合饲料生产线建设;湖南溢香园食品有限公司投资5000万元完成年产5万吨精米生产线扩建;湖南拓普竹麻产业开发有限公司投资20000万元完成了6万吨浆纸生产线改造;湖南凯新迪纺织服饰有限公司投资9000万元完成了纺织服饰生产线建设;湖南森艺家具有限公司投资9000万元完成了5万套家具生产线建设等。

3、品牌建设成效显著。“十二五”期间,我县实施品牌战略,卓有成效。我县现有中国驰名商标3件,分别为“陈克明”、“渔家姑娘”和“森艺”。湖南省著名商标有12件,企业分别为鑫农油脂、南洲酒业、福十二食品、顺祥食品、湖南橡塑、申旗食品、金信达汽配、森艺家具、光顺管材、大洋食品、渔米欢歌和超红家具。湖南省名牌产品有8件,企业分别为克明面业、森艺家具、申旗食品、南洲酒业、福十二食品、鑫农油脂、顺祥食品、湖南橡塑密封件厂。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克明面业一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顺祥食品、德盛纺织、森艺家具、茅草街米业、洞庭牧歌五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金之香米业等39家。高新技术企业有克明面业、森艺家具、拓普竹麻、三力士农机4家。

4、支柱产业发展壮大。“十二五”初,我县食品和纺织两大产业分别完成产值31.4和17.6亿元,“十二五”末分别完成产值57.6和35.9亿元,年均增长16.3%和19.5%。两大产业2011年分别完成税收4723.8和4833.3万元, 2015年分别完成税收5760.6和5947.5万元,年均增长5.1%和5.3%。

5、园区经济快速发展。“十二五”期间,我县工业园区承载能力得到了较快发展,形成“一区两园”(经开区含南洲工业园和茅草街工业园),规划总面积达11.92平方公里,规模工业企业达34家,2015年产值达70.9亿元,税金0.87亿元。建成了30万㎡的标准化厂房,成为企业的孵化基地,搭建了创业平台,建成湘北较大的物流园。

6、信息化加快推进。“十二五”期间,我县信息产业快速发展,全县移动用户超过20万户,信息产业从业人数近6000人,围绕移动通信产业价值链,为社会提供6000余个就业岗位。建设了覆盖全县所有城区和乡镇的光纤和电缆网络,新建无线基站148个,建设光网村82个,宽带网络容量近10万户,CDMA基站已全部建成,固定电话和宽带通达所有城区和乡镇,建成LTE4G网络基站54个,用户近10000户。

(二)面临的形势

五年来,我县工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产业发展不平衡。除食品、纺织工业发展较快外,其他产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缓慢。二是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产值过10亿元的企业仅3家,税收过1000万元的企业仅2家,税收过100万元的企业也只有13家。三是企业创新能力不足。传统产品多,新产品少,科技含量高的产品更少。

未来五年,国际国内经济环境错综复杂,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日趋增多,我县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风险挑战。一是从国际形势看,经济全球化,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仍然存在,能源环境压力增大,世界需求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投资和贸易保护主义倾向更趋明显,消费模式、生产模式和对外经济模式发生深刻变化,推动全球产业分工深化和经济结构调整。世界经济进入复苏向好和结构转型双重并存时期,发达国家重新重视发展实体经济,加快构建信息社会,提出了“再工业化”、“低碳经济”、“智慧地球”等新的理念,并加快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环保、生命科学等领域布局发展。二是从国内形势看,国家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能过剩和“去库存”问题突出,企业亏损和资金链断裂问题可能恶化。当经济处于下行周期,而有效需求又不能快速启动时,工业特别是重工业的产能过剩问题将变得更加突出,相当数量的企业将进入短期“去库存”、中长期“去产能”的艰难过程中。三是从我县形势看,我县进入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国内外经济环境的重大变化,产业转移和要素重组,有利于加强国内外合作,吸纳技术、资金、人才和智力成果,形成创新发展的动力。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有利于完善产业链,加快产业集群发展,中央、省、市、县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特别是“长江经济带”和“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我县工业经济必将在转型升级,跨越提升方面迈上新台阶。

二、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为指导,加快实施“工业强县”战略,按照调整结构,致力创新,节能减排,提质增效的总体要求,坚持可持续发展、生态优先、集群发展和统筹兼顾原则,主动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结合“长江经济带”、“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国家战略,以自主创新为动力,以招商引资为引擎,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园区为主战场,以优化环境为保障,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促进工业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实现南县工业经济和信息化跨越发展。

(二)发展原则

1、坚持科学发展。根据“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战略要求,推行清洁生产、发展生态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坚持在加快发展中创新发展模式、转变发展方式,在保护生态环境中实现可持续发展,确保工业增长与产业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工业。

2、坚持产业转型。以调整产业结构为重点,关闭一批高能耗、污染重、设备落后的企业。“十三五”时期,我县将关闭小型造纸厂、小型鞭炮厂、粘土实心砖厂。整合部分纺织企业,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大力扶持主导产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企业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大力发展风能发电、太阳能发电、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业、冷链物流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3、坚持产业集聚。突出整合、集聚、提升,以优势骨干企业、重点项目和潜力产品为切入点,加快产业引进和整合集聚,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行业关联度,逐步形成一批具有竞争力的集群产业。依据产业发展规划,围绕产业关联,全县企业向园区集结,形成相对完整的产业链、物流链,力争园区企业占全县工业经济总量的80%以上。中心城区和周边的企业要逐步入园,形成园区的集聚效应。

4、坚持项目带动。准确把握产业发展趋势,积极对接国家产业政策,坚持向上争取资金、招商引资、激活民间资金和扩大融资“四资并举”,引进一大批技术先进、附加值高的重大工业项目,促其尽快建成投产、发挥效益,推进建设一批产业链上、下游延伸的重点关联项目,启动一批带动产业升级的项目,逐步形成富有生机活力的项目带动长效机制,着力增强工业经济持续发展能力。“十三五”时期,重点抓好77个重大工业项目,项目总投资450.55亿元。

5、坚持“四化”同步。坚持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互动、一体推进,实现产业园区化、园区城镇化、产城一体化。以新型工业引领城镇化水平提升,以新型城镇化支撑工业优化升级,实现工业化城镇化有机结合。以工业化带动信息化,以信息化促进新型工业化。

三、主要目标

1、经济总量目标。到2020年,规模工业产值达到187亿元,年均增长10%。其中,食品加工业产值达100亿元,纺织业产值达到70亿元。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38亿元,年均增长30%,工业技改投入123亿元,年均增长30%,税收达2.6亿元,年均增长15%。规模企业个数每年增加10—12家,上市企业达3家,新增中国驰名商标5件,省名牌产品达到15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3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8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20家。

 

“十三五”时期工业发展规划表(2016—2020年)

              时间
   内容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备注

规模工业产值(亿元)

101.7

115.9

128

140

154

170

187

 

规模工业增加值(亿元)

28.2

31.9

35.09

38.60

42.46

46.70

51.4

 

税    收(亿元)

1.1

1.25

2

2.5

3.4

4

4.5

 

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亿元)

31.35

37.9

48.5

63.04

81.94

106.5

138.0

 

工业技改投入(亿元)

27.7

30.9

43.16

56.11

72.94

94.82

123.0

 

规模企业个数(个)

61

68

80

90

110

130

150

 

国家级龙头企业(家)

1

1

2

2

2

3

3

 

省级龙头企业(家)

5

6

6

7

8

9

10

 

市级龙头企业(家)

39

50

 60

  80

 100

 110

 120

 

中国驰名商标(件)

3

3

4

4

5

5

6

 

省著名商标(件)

12

12

13

15

17

19

20

 

省名牌产品(件)

8

9

10

11

13

14

15

 

 

2、园区发展目标。“十三五”时期,南县经开区坚持“一个园区、一座新城、园城一体”,产业化与城镇化同步推进的思路,与“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发展战略相对接,突出低能耗、生态环保主题,以农产品加工、物流集散为重点,完善功能分区,规划设计建设好污水、生活用水电气、信息网络、垃圾处理、雨水排放等设施,形成科学合理、功能齐备、产城结合的工业新城,成为南县经济增长的核心区域。

3、节能降耗目标。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80%以上,重点工业废气排放达标达90%,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综合能耗下降3%,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年均减少2%以上。

4、信息化发展目标。“十三五”末,4G网络覆盖率达到100%,宽带用户达到20万户,移动用户达到50万户,信息产业从业人数达到12000人。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推动移动互联网在企业管理、生产、商务过程中的普及应用,突出抓好“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在工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领域的集成创新应用,推进国家信息消费试点示范市(县、区)创建工作。一是构建精准化的科研推广体系。利用移动互联网的移动、实时、定位和双向互动等优势,构建实时化、精准化的产业技术创新环境、监测管理平台、科技服务系统,提高科研效率和创新能力,快捷高效地推广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实用技术。二是构建网络化的生产经营体系。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整合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产业链各环节,构建网络化生产经营体系。三是构建扁平化的市场流通体系。充分利用互联网发展电子商务产品和物流配送体系,减少流通环节和层级,畅通产品营销和物流渠道,建立快捷扁平化的市场流通体系。四是构建平台化的社会服务体系。充分应用移动互联网,进一步完善公益性、综合性信息服务平台,大力支持企业和专业组织建立市场化、平台化、专业化的社会服务体系。

四、重要任务

依据我县工业产业发展现状,结合产业发展规划和“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发展战略,站在产业发展前沿,着眼长远,大力发展食品、纺织两大支柱产业,鼓励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构建节约资源、清洁生产和废弃物多层次循环利用的生态轻型工业发展体系。

  • 做强做精支柱产业。

    食品加工业:积极做大做强现有食品加工生产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畜禽产品和水产品加工业,实现农副产品加工增值。以克明面业为龙头,大力开发针对不同人群的面制食品,鼓励其他挂面企业加快发展,使南县挂面闻名全国,成为名符其实的“挂面之都”。以“南洲王”肉类制品为龙头,鼓励秋师傅、小川贵等肉类制品业加快发展,开发出享誉全国的麻辣肉等禽畜肉类食品。以顺祥食品为龙头,大力发展淡水龙虾,淡水鱼等出口水产食品。鼓励大洋食品等企业加快发展,丰富水产食品市场。以克明食品为龙头,鼓励农夫老坛、绿力食品加快发展,大力发展蔬菜产业。以实靠实等企业为龙头,大力发展槟榔产业,形成湘鄂边最大的槟榔市场。以洞庭牧歌为龙头,鼓励洞庭湖蛋业做大做强,将洞庭湖湖鸭、麻鸭、鸭蛋打造成全国知名品牌。重组油脂加工企业,将湖乡纯天然绿色放心植物油打造成全国知名品牌。以金之香米业为龙头,鼓励溢香园、全福米业加快发展大米加工,创立品牌,将洞庭湖大米打造成全国知名品牌。开发莲藕食品加工业。精心开发藕、莲子、荷叶等系列产品,将南县莲藕这一特色资源锻造成响当当的地方特色品牌,成为南县的一张名片。“十三五”时期,打造1个产值过20亿元、5个产值过5亿元、15个产值过亿元的食品企业。到2020年全县规模以上食品加工业产值达到100亿元。

南县食品产业发展规划表(2016—2020年

 

 

              年份
   名称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备注

总产值(亿元)

60

68

80

100

120

140

 

规模企业产值(亿元)

57.6

60

70

80

90

100

 

规模企业个数(个)

29

40

50

60

70

80

 

高新企业个数(个)

2

2

3

3

4

4

 

上市公司个数(个)

1

1

2

2

3

3

 

省著名商标(件)

7

8

9

10

11

12

 

中国驰名商标(件)

2

2

3

3

4

4

 

上缴税金(万元)

6750

7000

7500

8000

9000

10000

 

 

纺织产业:大力推进纺织产业向集群发展,融合德盛纺织、德昌纺织、汇华纺织实现腾地搬迁,入驻工业园,形成20万锭纺纱生产能力。鼓励纺织企业加大投入,加速技改。拓普完成二期投入,形成6万吨竹浆、1万吨长丝生产能力;兆丰纺织新增1万锭达到3万锭的生产能力;凯新迪纺织新上成衣生产线。延伸纺织行业产业链条,依托智愽服饰等企业打造服装产品研发、成衣生产、外贸出口、展示交易等一体化服装产业链。建设南县服饰加工基地、服装专业市场,实行纺织、服装行业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产业与专业市场互促互动。到“十三五”末全县纺织工业产值达到70亿元。


 

南县纺织产业发展规划表(2016—2020年

 

 

              年份
   名称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备注

规模以上纺织企业个数

10

12

13

15

15

15

 

纺织生产能力(万锭)

16

18

20

24

26

30

 

纺织企业投入(亿元)

1

2

3

4

5

6

 

总产值(亿元)

35.8

40

45

50

60

70

 

德昌纺织产值(亿元)

2

2.2

2.6

2.8

3

3.2

 

拓普产值(亿元)

5.5

5.8

6

8

9

10

 

众鑫产值(亿元)

1.6

2

2.5

3

3.5

4

 

兆丰产值(亿元)

2.6

2.8

3.5

5

6

8

 

富丰纺织产值(亿元)

1.4

1.5

1.7

2

3

4

 

凯新迪产值(亿元)

4.2

5

7

8

9

10

 

 

(二)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坚持培育、引进和建设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大力推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特色化、特色产业高新化,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发展壮大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培育和扶持太阳能风能发电、汽车涡轮增压器、电动车蓄电池、氨基葡萄糖等建设,使新兴产业在我县工业的比重大幅提高。

(三)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围绕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加大产业调整力度,振兴传统产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和高能耗、重污染企业。纺织工业要淘汰落后的纱锭,新上自动化纺纱设备,由低档纱向高档纱转变,由单一纱向纺纱→织布→成衣→服装市场转变。机械制造业要利用农业机械化、信息化的历史机遇,依托宏达农机、三力士农机、伟业机械等企业,大力发展新型农用机械制造,新型粮油机械制造。民用制造工业企业设备维修,打造新型农机市场体系和工业企业维修服务体系。家具建材要依托森艺家具、超红家具、民辉木业等企业积极研发生产办公、酒店、民用家具,形成集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家具行业,建设家具专业市场。建筑材料要鼓励发展节能环保产品,淘汰实心粘土红砖企业。

(四)积极推进“两化”融合。积极引导重点龙头企业推进基于互联网生产管理技术的应用,建设具有远程诊断、远程监控、自动控制等功能的企业基地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形成集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构建“企业+基地+农户”等为表现形式的网络化经营体系,实现“两化”融合发展。

 

 

五、保障措施

(一)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推动工业经济发展的战略举措来抓,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引进资金和技术,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抢抓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机遇,突出“承接产业转移”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两大主题。 “无中生有”求突破,“以商招商”求发展。积极鼓励国内外大型企业来南县设立集团总部或区域总部,引进一批资本运营型、科技导向型、文化创意型、综合集团型企业,发挥规模发展、资本聚焦、产业拓展、消费拉动、税收贡献等作用。鼓励企业参加广交会、中博会、食博会等重要展会,开拓国际国内市场,培育新的增长点。

(二)搭建企业融资平台。积极引导中小企业开展资本运作,加强银企对接和银、政、企合作,构建新型银企、银政良性合作关系,扩大对工业企业的信贷规模。加强企业征信系统和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引导企业健全财务制度,规范财务行为,开展企业授信,争取达到银行授信标准,最大限度地争取金融部门对企业支持。加大直接融资力度,推动企业上市融资。完善政策,因势利导,鼓励和引导企业采取动产抵押登记、股权出质登记、注册商标专用权质押等其他方式融资。

(三)健全企业服务体系。充分发挥中小企业服务中心职能,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决策咨询和创业辅导、人才培训、资金周转等多方面多层次服务。加快物流园建设,发展一批仓储自动化、运输合理化、装卸机械化、配送一体化、管理网格化的现代物流企业,降低企业物流成本。

(四)加快“两化”深度融合。加快4G进企业、广播电视“户户通”和无线覆盖工程,加快网络改造升级,支持4G网络建设和业务发展,推动电子服务等设施建设,围绕智能工业发展产业改造升级,实施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推广工程,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新上“两化”融合项目,加快信息技术在企业研发、生产制造、经营管理等环节的融合渗透和集成应用,应用信息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逐步推行生产控制,物流管理和市场营销数字化,培育一批“数字企业”,实现生产自动化、管理信息化和营销电子化,提升信息化水平。

(五)优化企业发展环境。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县级领导办工业企业联系点制度,定期召开项目建设专题会议,加强对工业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重大项目、重大决策的论证与协调。积极帮扶企业,认真落实中央、省、市、县扶持工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整合各类项目资金,用好用活重大产业发展资金和县域经济调度资金,重点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成长性好、带动性强、贡献突出的重点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在着力改善硬环境的同时,大力优化软环境,积极推行“一站式”收费,“一条龙”服务。严禁向企业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努力营造全县上下重视工业、支持工业、服务工业的浓厚氛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