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县文化旅游事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发布时间:2008-08-27 00:00
信息来源:南县人民政府
作者:
浏览量:
字体:大中小
一、“十五”文化旅游事业发展概况
(一)网络健全,文化旅游事业有新突破
“十五”期间,我县文化建设总投入有了较大的增长。我县文化旅游事业经费由55.46万元增长到123.39万元。现拥有国家一级文化馆、国家三级图书馆、剧院、博物馆各一座,国办电影院4座,总建设面积1.5万平方米,文化专业人员66名。全县20个乡镇都设有文化站,所有文化专干列入国家事业单位职工序列管理。2003年组建南县文化旅游局,明确了旅游职能,组织制定了《南县文化旅游产业的资源基础和发展思路》。厂窖惨案遗址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被定为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二)创作繁荣,文艺精品层出不穷
我县现有9个协会社团。“十五”期间,在地市以上发表各类文艺作品2783件,编辑出版了《湖西文学》8期,有180多件作品获全国及省市级奖励,有5件作品获省、市“五个一工程”奖。肖正民创作的《斑竹泪》荣获中国音乐最高奖“金钟奖”的声乐作品奖项,每年策划、组织、辅导、主办、协办大、中型文艺活动10余次。
(三)文化旅游产业蓬勃发展
“十五”期间,已建成15个产业项目,1个在建产业项目。总投入2940万元,其中引进资金2710万元,提供了1400个就业岗位,创收200多万元,创税100多万元。从而使国有文化资产由原先的765万元,发展到1978万元,每年以文补文创收580万元。已在县城最繁华的南洲路、南华路交叉地段,兴建了10多个文化产业项目,构成了县城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南县被树为全省发展文化产业的典型,益阳市文化系统提出了文化产业“外学岳阳,内学南县”的口号。
(四)文化旅游市场繁荣健康
十五期间,全县共有网吧、电游室、歌舞厅、茶楼、报刊亭等256家,就业人员达4000多人,总投入8000多万元。为确保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共开展大型扫黄打非行动30多次,对网吧、电游室整治20多次,销毁游戏机30多台,销毁淫秽光盘5000多张,销毁非法出版物2万多册,打击色情表演活动50多次,查处网吧非法经营50多处,净化了我县文化市场,繁荣了群众文化活动。
(五)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农村文化设施建设难度大,近70%的乡镇亟待建设应有的文化活动设施;二是县城公共文化设施缺乏,过于集中,特别是县委、县政府所在县城新开发区几乎无公共文化设施;三是现有文化旅游体制成为加快我县先进文化建设的瓶颈,一边是急需的人才进不来,一边是富余人员出不去,文化旅游专业人才严重缺乏;四是乡镇文化专干处于新老交替时期,多数新专干亟需尽快熟悉业务;五是旅游管理协调体制不顺畅,管理不到位,制约着我县旅游业的发展。
二、“十一五”文化旅游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紧紧围绕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人为本,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不断丰富和满足全县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提高文化旅游事业和文化旅游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促进我县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二)总体目标
到2010年,把南县建设成为与其经济地位相适应的文化旅游强县。做到文化旅游体制基本理顺,文化旅游机制充满活力,文化旅游事业全面繁荣,文化旅游产业实力较强,文化精品、旅游精品不断涌现,文化旅游设施功能配套,文化旅游人才结构优化,文化旅游市场开放有序,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文化旅游发展主要指标和文化综合实力居全市前列。
(三)发展战略
实施文化旅游经济战略、龙头带动战略、品牌特色战略、人才聚集战略。充分开发和利用文化旅游资源,努力把文化旅游资源转化为文化旅游资本,不断提高文化旅游产品的经济价值,创造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充分发挥县城在全县的龙头地位和辐射带动作用,积极开发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的文化旅游品牌,提高湖湘文化的知名度,带动全县文化旅游产品的生产和文化旅游市场的普遍繁荣。建立、健全文化旅游人才培养、引进、选拔和激励机制,推动我县文化旅游事业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三、“十一五”文化旅游事业发展的战略重点和主要任务
(一)文学艺术创作
坚持“两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树立精品意识,以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和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为龙头,以承办各类大型艺术活动为契机,精心打造一批文学艺术精品,力争每年创作生产出一至二部在全省以及全国产生广泛影响的精品力作,带动整个精神产品质量的提高。加大对重点作品创作生产的投入,办好《湖西文学》。
(二)城乡文化建设
塑造城市文化旅游形象。高起点统筹规划我县文化旅游建设,塑造鲜明的城市文化旅游形象。将城市文化旅游建设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之中。在我县文化旅游发展上科学规划、适度超前、提高品位、形成特色,努力成为湘鄂边地区文化旅游集聚、辐射的中心。进一步活跃社区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家庭文化、广场文化、旅游文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深入发掘民俗文化、民族民间文艺资源,积极创建全国和省市民间艺术之乡、特色文化之乡,发展和引导集镇商贸文化、乡村假日文化,举办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农村文化活动。加大文化扶贫力度,加大对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的投入。继续开展 “文化下乡”活动,抓好文化扶贫工作和农村电影“2131工程”,满足农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做好民间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
(三)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
加大我县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和文化站等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力度,到2010年,县文化馆、图书馆、乡文化站达到国家规定的建设标准,社区、企业、学校、机关建有多功能的文化活动室,积极发展城乡文化中心户,在全县城乡初步形成各类文化设施齐全、布局合理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健全完善公共图书馆网络。高标准新建南县图书馆,加快图书馆自动化、数字化建设步伐。购书经费按全县经济增长速度逐年增加,保持藏书稳步增长。加快国家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南县分中心建设,加强文献信息综合服务。
加快发展文博事业。以县博物馆为主体。积极推进全县文物保护进程,做好保护区的保护工作。进一步修缮和保护厂窖惨案遗址、千年古樟等文物、古迹,重要古建筑、纪念建筑、历史遗址等人文资源,积极向国家、省、市文物局申报不同级别的文物保护单位。
(四)新闻出版、版权、文化旅游市场管理
强化新闻出版、版权业依法行政的职能作为,有针对性地加大新闻出版、版权的整治力度,扶持音像制品连锁经营、规模经营,保证正版主渠道,提高正版市场占有率。大力打击侵权盗版行为。
加强文化娱乐、旅游市场日常监管,适时集中整治。加大扫黄打非力度,规范整治违规经营现象。通过行业自律,自我约束,使我县文化旅游市场得到全面健康发展
强化对网吧和经营性网站的管理,引导和鼓励网吧连锁经营。到2010年前,培育和扶持一批信誉好、实力强、经营规范、有市场竞争力的连锁网吧企业,使规范化、规模化、主题化、品牌化的网吧连锁经营企业成为网吧行业的市场主体。
不断开拓演出市场,鼓励多种形式领办文娱演出业。重点扶持一批民间职业剧团,扶持一批文化品位高、有特色、大众化的歌舞娱乐项目;积极鼓励发展面向青少年和老年的健康有益的文化娱乐活动;使娱乐场所成为低消费、高品位、群众参与性强、自娱自乐的文化场所。
(五)旅游事业
打造南县文化旅游精品。精心打造红色文化旅游精品,将德昌公园、厂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成我县爱国主义教育文化旅游名品。贯穿湖湘特色,突出生态保护,做好水的文章,按照“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的要求,开发建设茅草街为中心的湖乡风光旅游、南茅运河休闲度假观光旅游、沱江沿线生态农业旅游、光复湖荷花岛生态园旅游、南洲城区人文旅游。着力打造民俗文化旅游精品,重点开发顺祥水产熟食系列、湘北王肉食制品、南洲大曲酒系列以及地方戏曲、特色饮食文化等。
四、完成“十一五”文化旅游事业发展目标的组织领导和政策措施
(一)加强和改善对文化旅游工作的领导
全县各级党委、政府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从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文化旅游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文化旅游对经济社会的支撑和推动作用,加强对文化旅游事业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领导,牢牢掌握对国有文化旅游企事业单位主要领导干部的任免权、重大事项的决策权、资产配置的控制权、宣传内容的终审权。要把发展文化旅游事业、壮大文化旅游产业作为增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
(二)制定和落实文化经济政策
按照中央要求并结合我县实际,贯彻落实《国务院有关文化旅游事业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若干经济政策的意见》。按规定及时足额返还文化旅游单位所得税和增值税,社会力量向公益性文化旅游事业捐赠享受有关“捐赠抵税”政策,继续实施扶持电影事业发展的相关优惠政策。加大对文化旅游产业项目(包括转制文化旅游单位)在财政、税收、土地等方面的扶持力度。切实发挥公共财政的主导作用,逐年加大对公益性文化旅游建设的投入。对于文化改制单位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政府给予相应的财政扶持。鼓励社会资本投资文化旅游产业。设立“南县文化旅游发展投资资金”,扶持我县重大文化项目。
(三)加强文化旅游法规建设和文化旅游市场管理
加强文化旅游法规建设,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不断改进管理手段和方法,加强对文化旅游领域的宏观管理,实现管理的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加强对文化旅游市场的引导,加大文化旅游市场执法力度,充实文化旅游市场监管队伍,建立和完善文化旅游市场群众监督和举报奖励制度,保护知识产权,维护合法经营。净化文化旅游环境,繁荣文化旅游事业和文化旅游产业。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培养、吸引、用好高层次文化旅游人才。加快制定文化旅游人才教育培训、引进文化旅游人才等政策,遵循文化旅游发展规律,改革旧有人才管理模式,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实现文化旅游人才单位所有向人才社会所有转变。发挥文化旅游群团的组织、协调和桥梁、纽带作用。完善人才激励机制。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对有突出贡献的文化旅游人才实行重奖,对拔尖人才予以优厚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