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县就业和再就业及社会保障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发布时间:2008-08-27 00:00 信息来源:南县人民政府 作者: 浏览量:
字体:
  一、2005年全县就业和再就业及社会保障工作基本情况
  2005年,劳动保障工作紧紧围绕省、市18件实事,有的放矢的开展工作,圆满的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
  (一) 任务指标完成情况
  1、就业再就业再次刷新历史记录。全县新增城镇就业3983人,其中安置下岗失业人员1920人(其中安置“4050”人员705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了4.6%以内。新增输出农村剩余劳动力6004人,全县输出务工人员总量达到12.8万人。
  2、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健全。完善了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大保障体系,推进“五保合一”工程建设,有效发挥了社会保障的“调节器”与“减震器”功能。一是扩大保险覆盖面。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参保总人数分别达到18206人、14162人、19777人、16300人、6991人、15273人。二是抓好保险基金征缴。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分别征缴基金3450万元、4393万元、1560万元、162万元、1.1万元、26.8万元。三是确保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全年发放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4257万元,100%社会化发放;发放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养老金4272万元;支出医疗费用1375万元;发放失业救济金197万元。实现了参保人员“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失有所济、伤有所助、育有所保”,为确保全县社会稳定、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劳动者就业不充分。一方面有人无事做,因县内就业工种过少,开发就业岗位的潜力不大,就业人员技能单一,难以找到合适的就业岗位。另一方面有事无人做。有的人拈轻怕重,大事做不来,小事不想做,一些技术工种和体力劳动找不到人做,个体、民营企业招收员工困难,形成新的就业矛盾。
二  是保险扩面难度大。2005年市人民政府加大了个体、民营企业的社会保险扩面力度,对我县下达对个体、民营企业的扩面任务明显高于往年。而截止2005年底,全县只有342名个体、民营企业职工参加养老保险,仅占参保总人数的1.8%;医疗、失业保险无一家个体、民营单位参保。
  三是社会保险基金征缴压力大。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方面,缴费的后劲不足,企业改制后给养老保险关系的接续工作带来新的难度,加之县财政兜底能力差,收支矛盾十分突出。医疗保险方面,部分单位虽然在医疗保险经办机构挂了名,但多年不曾缴费;失业保险方面,每年应征缴基金500多万元,而实际只能征缴100多万元。工伤、生育保险方面,因刚刚起步,基金征缴还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二、“十一五”工作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加快社会保障事业全面、可持续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实施积极的劳动就业政策,不断扩大就业,减少失业;努力改善就业环境,促进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同步发展。
  (二)发展目标
  为实现“城乡就业比较充分,分配格局比较合理,人人享有社会保障,管理服务规范高效”的目标努力奋斗。
  一是努力扩大城乡就业规模,切实降低城镇劳动失业率。 “十一五”期间,全县每年新增城镇就业40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每年增加5000人,到2010年,全县从业人员总数达到37.8万人,其中,城镇从业人员8万人,农村从业人员29.8万人。
  二是加大社会保障扩面和基金征缴力度,确保发放。
  养老保险。全县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到2010年新增参保人员6000人,年均扩面1200 人,企业职工参保总人数达到24000人以上,覆盖率由27%扩大到32%,基金率稳定在96%左右;全县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养老保险覆盖率由2005年的98%扩大到2010年的100 %,基金收缴率由95 %增长到100%。
  医疗保险。全县到2010年新增医疗保险参保人数5268人,年均扩面1054人,到“十一五”期末,全县医疗保险参保人数扩大到25000人左右,比“十五”期末增长27%。
  工伤保险。全县到2010年新增工伤保险参保人数15000人,年均扩面3000人,到“十一五”期末达到21000人左右。
  生育保险。全县到2010年新增生育保险参保人数3351人,年均扩面670人,到“十一五”期末达到18500人以上。
  失业保险。全县到2010年新增失业保险参保人数5500 人,年均扩面1100人,到“十一五”期末达到20000人以上,比“十五”期末增长33 %,失业保险基金征缴率达到95%左右。
  三、“十一五”工作主要任务
  (一) 加快就业结构调整
  逐步降低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提高二、三产业就业比重。到2010年,全县从业人员在第一、二、三产业的分布比重调整为47.5:15.5:37,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比“十五”期末下降6个百分点,第二、二产业分别上升2.2和  3.8个百分点。
  (二) 依法促进劳动关系和谐发展,维护社会稳定。
  一是健全以劳动合同制度和集体协商、集体合同制度为主要方式的劳动关系自我协调机制,在企业普遍推行集体协商机制、努力扩大集体合同覆盖范围;各类用人单位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95%以上;二是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组织体系、职责任务和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协商劳动关系的职能作用;三是改革劳动争议处理体制,强化劳动争议调整工作,完善劳动争议仲裁程序,不断提高仲裁水平,力争仲裁立案率达100%,结案率达100%;四是建立企业自立分配机制,完善企业工资宏观调控体系,进一步加强政府在企业工资收入分配方面的规范、监督、指导和调节作用,形成良好的分配秩序和合理的分配关系,确保企业职工的工资水平逐年上涨,“十一五”期间,全县企业职工的实际工资平均增长46.8%左右。
  (三) 大力推进法制建设,建立健全劳动法规体系
  按照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劳动保障监察制度,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切实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四) 大力发展劳务经济
  加强就业法规制度建设,消除城乡、性别、年龄就业歧视的规定,建立起联通城乡、覆盖城市社区的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积极发展公办、民办就业服务机构,形成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局面,从体制和机制上提高就业服务水平和质量,努力打造1至2个劳务经济品牌。
  (五) 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探索建立社会保险发展的长效机制
  一是坚持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逐步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二是努力扩大保险覆盖面,逐步将非公有制企业、灵活就业人员、失地农民和进城务工农民纳入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基本实现城镇各类就业人员平等享有社会保障的权利;三是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实现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 保险并轨;四是继续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工伤、生育保障制度,健全社会医疗救助和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五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力争使社会保障的兜底资金占财政支出比例的15%以上,从而增强社会保险基金的调剂能力。
  四、完成各项目标任务的保障措施
  一是积极建立企业劳动保障诚信制度,建立企业劳动执法档案,将劳动用工和支付职工工资、社会保险情况作为评价企业诚信等级的主要依据之一。在农民工工资支付问题突出的建筑行业建立工资支付保障制度,探索建立企业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机制。
  二是高度重视劳动争议仲裁和执法监察工作。加强劳动争议仲裁、执法监察机构实体化建设,争取提升机构级别和增加人员编制,加大经费支持力度和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劳动争议仲裁的处理能力和劳动执法水平。
  三是大力开展劳动保障法律、政策宣传。以《劳动法》、《劳动监察条例》和《社会保险征缴条例》为重点,结合“十一五”时期国家和省修改出台的各项劳动法律法规,大力开展法律宣传,在全县建立开展遵守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宣传日”制度,酿造用人单位和劳动者自觉学法、懂法、守法的良好氛围。
  四是加强劳动保障系统机构和干部队伍能力建设,为我县劳动保障事业的顺利发展提供组织保证。积极建立完善与事业发展相适应的组织机构,建立职责明确、上下对口、关系顺畅、运作组织体系,特别加强劳动保障监察、信访、仲裁等组织机构和队伍建设,提高机构层次,明确人员待遇。深入开展劳动保障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建立定期培训制度,不断改善劳动保障系统干部队伍的专业知识结构,努力提高干部队伍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强化廉政意识和服务意识。
  五是加快劳动保障信息化建设。目前,在完成我县信息网建设一期工程的基础上,“十一五”时期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健全完善网络体系,建立完善和规范的业务管理体系和社会服务体系,实现网络互联、信息共享,为社会保险、就业服务和培训等业务工作提供便捷、优质服务。
  六是努力提高劳动者就业技能。以建好农民工培训中心为重点,整合职业技术教育资源,提升各类职业教育机构的办学能力和水平,建立和完善以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者就业需求为导向,以提升就业能力、工作能力、职业转换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调整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模式,实行“挂钩式”培训和“订单式”培训。
  七是完善劳动预备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坚持“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原则,逐步在技术性强和涉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以及消费者利益的职业(工种)中建立起素质门槛,促进劳动预备制度的全面实施。改进劳动预备培训办法,形成多形式、全方位的灵活培训机制,吸引和鼓励城乡不能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尤其是贫困毕业生参加劳动预备制培训,增强新生劳动力的就业竞争能力和就业质量。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加大对用人单位执行就业准入政策情况的检查执法力度,严格实行就业准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